最近全在刷十幾年前看過的老片,這次刷沒有記憶中的經(jīng)驗,恐怕過于理性,想得太多,失卻了不少觀影樂趣。
香港80年代嘉禾與新藝城的不少作品或許受這部影片影響良多,人物腹黑的心理活動作為畫外音貫穿始終,人設與演員上帥氣但腹黑的男主丈夫與他俗氣的老婆。當然這部作品更高級,時代背景(二戰(zhàn)記憶的喪失與貴族衰亡)、宗教的陳舊影響(197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不允許離婚)與人設(沒落貴族與暴發(fā)戶)等等,使得這部“殺妻故事”背后的揶揄諷刺和表面的惡毒歡樂一樣多。
這部電影與3年后的《意大利式結婚》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片子,一個黑白一個彩色,劇情導演都不一樣。就因為不光片名類似,男主也都是同一個人,難免當系列拿來一起講。
兩個有錢的主人公,周旋在婚姻的圍墻與女人的桎梏之間,虛假心機,用盡氣力,最終得到的不過都是自以為是的塑料幸福。
意大利人對女人似乎是又愛又恨并充滿惡意,這個在《結婚》當中特別明顯?!峨x婚》里的老婆和殺夫女,更是被化上兩撇小胡子,面目可憎;天仙下凡一樣的美少女表妹,在溫良忠貞地踏入婚姻之后,竟然也暗暗地紅杏出墻。男人呢
看本片前有必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其一,意大利60年代致力于戰(zhàn)后重建,一批喜劇誕生,風靡一時,其特點是喜感十足又不致過于惡搞,以免觸痛未愈之戰(zhàn)爭傷痛;其二,本片拍攝于1961年,當時的意大利作為天主教國家,由于宗教的戒律而有離婚禁止法,那時候想離婚,通俗得講“只有等到夫妻一方死才能看到婚姻的結束”——這就是所謂的"意大利式離婚",直到1970年該法律才廢除。這才催生了本片的故事,本片由導演皮埃特羅·杰米(Pietro Germi)根據(jù)小說《榮譽之罪》而觸發(fā)靈感,男主角為了和他愛慕的表妹結婚,不得不設計讓妻子出軌,然后殺死妻子。針對不合情理的婚姻法律條文,本片以喜劇的形式給予諷刺。由于涉及到殺妻等聳動話題,因此差點還被禁映,但上映之后卻大受歡迎,尤其是在當年嫌離婚非常麻煩的美國更是票房賣座,還榮獲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和奧斯卡最佳劇本。
本片由意大利國寶級男演員馬切羅·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主演,片中他完美的詮釋了一個輕浮、齷齪的中年男子的角色。馬斯楚安尼在本片中的形象是有代表性的:他結了婚
越是荒謬的事,越接近生活本相。
記得王老師說過一句很中聽的話大意是“多數(shù)作家都是在簡化生活”。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能理解成這是勞動人民對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的一種意淫么?!
所以看這部片子時心虛:
它很真實,根本算不上幽默喜劇,如果你當荒謬片看,說明你已經(jīng)正常的接近崩潰了。如果當紀實片看,說明你已經(jīng)崩潰得接近正常了。
不建議已婚的女人看,看了就知道男人的真實嘴臉。對你婚姻不利,也容易顛覆你那脆弱的世界觀。
不建議已婚男人看,怕臊得慌。男人肚子那點臟水跟上海街頭晾的內(nèi)衣褲一樣,赤裸裸的陳列出來讓人瞻仰。
建議沒結婚的看,看了以后也許能為國家降低人口做點貢獻。
此片還有很多社會意義,略過不表了。
片子里的臺詞很好,用詞很精辟(對著詞典查的),建議看一下英語字幕。
老片子的好處是,技巧用的不過分?,F(xiàn)在很多所謂藝術片,用的結構,技巧和幾十年前沒什么本質區(qū)別,只是鏡頭更精細了,配上一堆久石讓+好萊塢管弦樂團,沒有實質創(chuàng)新。
喜歡主人公在律師高聲辯護朗誦中一步步進行殺妻計劃的推進方式
一、意大利式喜劇
在五十年代末到整個六十年代的意大利,連續(xù)十年的時間,獲得報酬最高的演員是喜劇屆的精英們。維多里奧?加斯曼就是其中的翹楚。低沉著臉時,他展現(xiàn)了生活中的悲劇,歷盡坎坷后的風霜;只要揚起眉毛,支著那雙大耳朵,他就是招搖撞騙、游戲人生的大男孩。于是,他可以是“不知名的人”中忽閃著雙耳的強盜,也可以是“女人香”(Profumo di donna 1974)中暴躁、絕望的上尉法烏斯托。在他的獲獎紀錄里還有著輝煌的完勝經(jīng)歷,只要一經(jīng)提名就等于把獎杯揣到了懷里,別的演員只能回家抱著小狗療傷了。
滑稽喜劇學派在20世紀產(chǎn)生于法國,飄洋過海在美國得到發(fā)揚光大,經(jīng)過二、三十年才慢慢在法國和意大利得以傳承??梢哉f,美國有卓別林,法國有雅克?塔蒂,而意大利有托托。后面兩位演員都成名于四十年代末,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卓別林式喜劇的影響,經(jīng)過一番洗練揉搓后很好地融入了異國文化的全新世界。托托擺脫了意大利盛極一時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和嘲弄生活的目的,以充滿戲劇性的演出使得銀幕上充滿了滑稽與怪誕
意大利式離婚:達尼埃拉·羅卡領銜,所謂的honour killing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