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影片當中的小學生的場景,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小時候上學的場景。
看影片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會很驚訝和感慨,畢竟,這個影片拍攝的時間是1990年左右。而當時的日本教育就已經是發(fā)展到了這樣的程度。而我自問我所經歷的教育(99,00年出生的大陸一屆)還是處于一種很原始的應試當中。
有時候感覺很可悲,為自己只能接受這樣的教育感覺可悲和無奈。同時也激發(fā)了我對于不同國家教育體系的好奇。
如果沒有最后一場關于是否要還勞拉的討論,如果沒有老師帶來關于為什么要還勞拉的反轉,養(yǎng)??赡苤皇且粋€看上去有些特別有些酷的PBL項目,當然考慮到這是30年前的PBL,會更酷一點。這個項目看到最后,實在是非常優(yōu)秀,是因為這場討論讓孩子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認清了、也接納了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種對情感,尤其是集體性共同情感的認識和接納,可能是一生中也很難有的經歷。
是否要還勞拉?
答案是預設好的,要還。
為什么要還?
因為勞拉是農協(xié)的,因為我們六年級會更忙沒時間養(yǎng)勞拉了。
是枝剛出來時,拍了很多紀錄片,這是其中的一部。很早,畫質很差,但是很好看。原來,學習也可以如此有趣。
一幫三四年級、八九歲的孩子。戴著帽子、手套,穿著工作服,熱火朝天的為即將到來的laura搭棚子。男生上梁釘釘子,錘子都還拿不太穩(wěn)。女生在底下搬木板,一個人力不夠,那就兩個,三個。不談大人為什么真放心他們去干。只看他們活蹦亂跳的架勢,好不快活。我是很久沒聽見有人笑得那么開心了。
我也想,三五成群去玉米地掰玉米,也想跟著小姐姐將那些玉米賣給鄰家的阿姨。而不是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
未來的世界會更加多元化,通往精英的路越來越窄,焦慮的父母們該如何掌控局勢?
是枝裕和為我們展現了與傳統(tǒng)教育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教育。在這樣的體制里,孩子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每一道題目都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沒有“參考答案”,自始至終都由孩子們全權決定,老師和家長不會發(fā)表任何“經驗之談”。
孩子們不是被推動者學習知識,而是在參與生活的過程中自發(fā)性的,順其自然的探索未知。包括Laura為什么會來月經?Laura為什么會懷孕,Laura的寶寶是從哪里降生的
看完影片簡單聊點自己的想法:
一個只是一味學習書本卻忽略了現實生活,導致你的能力與感知與現實生活完全脫節(jié),你生活在現實中,你知道生活成了現在的樣子,但是有時候卻缺乏深層的感知生活的能力。
教育讓人變成了一個巨嬰,你唯唯諾諾不敢說話,回首自己的受教育的生涯卻發(fā)現中學教育一點印象沒有,我所說的教育印象是指一件事產生了長足的提升或者影響。你所記得的只是零碎的生活或者學習瞬間,但是和個人認知成長并沒有很大的關系。我一直感覺自己是睜眼看世界很晚的人,中學只知道學習
高水準的紀錄片片 “另一種教育”的可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