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和當代文學的老師,都喜歡說電影,卻都沒有在課程中提到這部身世有趣的又拍攝文革時代的中法電影。只是在講到卡夫卡的時候提到了戴思杰,我沒有找到那一部,既然這一部的名字如此奇妙,我又想看電影,便看了。
看完便可以理解為什么這部電影既不在說文革時被介紹,又不在閱讀巴爾扎克時被提到了。也似乎可以理解為什么這部片子在法國可算成功。它完全不屬于國人可以順利接受的觀念和主題化的電影。說的是文學嗎?文革嗎?是愛情嗎?其中是有愛情,影片類型也被歸入了愛情,但愛情無疑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幾乎只是像吃飯穿衣一樣的,至少不是這部電影濃墨重彩欲表述的對象。這部片子是文藝的,詩性的,表現(xiàn)了一個比文學、革命、愛情等更大的文學和人類的母題,是一部啟蒙的影片。
影片中兩位知青下鄉(xiāng),仿佛兩位竊火者來到了一個蒙昧的人世。那里的人淳樸也愚昧、善良也暴力,不知藝術(shù)也不知技術(shù)。就好像基督教傳教士用著儒道的語言來傳教,神仙總化作人形來給世人指點一樣,每一種智慧的傳播需要一些橋梁吧,他們也為自己作一些機智地僑扮
在那個連本菜譜都有罪的年代,在那個小提琴的曲名只能叫“莫扎特愛著毛主席”的年代,知青在大山里是多么異類的存在,他們的鬧鐘,菜譜,小提琴,講電影,外國小說,這些明明不被容許,偏又讓村民們感興趣的東西,種種矛盾中,豐富了我們對那個年代的認知,城里人和山里人各種思想、行為、習慣的碰撞,產(chǎn)生著不可預知的火花。命運輪轉(zhuǎn)中,改變與被改變的又都是誰呢?
當我看到小裁縫眼角滑落的那滴淚,腦海中閃過的是“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就在我以為她這一生都會與羅明和馬劍鈴糾纏不清,那心酸卻并不浪漫的感慨還沒緩過勁,時光交錯到了多年以后,當年到大山里接受再教育的知青,如今一個遠渡重洋,潛心音樂,小有所成,一個子承父業(yè),功成名就,并結(jié)婚生子,然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我看不到那個讓我心心念念的小裁縫……在兩兄弟看著DV追憶當年時,才知道,原來最早走出大山去看世界的,竟是初時那個被認為“很土”的女孩。
知識果然改變命運,人與人的關系也真的很微妙,我們試圖改變別人時,又何嘗不在被改變。27年后,陳坤哭著說愛她時
一個文革時期的小清新愛情故事。
古老的山村,像是山河水憑空隔出來的小世界,山是靜態(tài)的美,水是靜態(tài)的美,云霧也是靜態(tài)的美,靜靜的像謎一樣的在那里。
你所看到的每棵樹甚至每片葉子,都是安安靜靜的美麗。
它們低沉幽靜的把靈動的小裁縫呈現(xiàn)給我們,愿這如水般的姑娘一生美麗。
青山依舊,斯人已去。物是人非,讓人悵惘。
記憶才是洪水猛獸,巴爾扎克,讓她帶著她的美麗,去了未知的遠方,沉迷的是他們,覺醒的是她,她問過巴黎在哪,那時她情竇初開。
以書為伴的那些青春年華,內(nèi)心的淡漠、鎮(zhèn)靜、熱情、清高對知識的渴求,對愛情的向往,對生活的希望。
那屬于三個人的青澀回憶,被層層的水簾所淹沒,門輕輕地關上了,唯有那瓶裝滿了思念的法國香水和那臺給隊長補牙、救了馬劍鈴一命的縫紉機,還駐留在那里,靜靜述說著屬于他們的故事。
不管是那時的哭,那時的笑,那時的愛,那時的恨,現(xiàn)在看來都像一壺清茶,久久散發(fā)著淡淡的芬芳。
那個時代,那時故事,那些人物,都變得如此可愛:虛偽的四眼,瘦骨嶙峋的老裁縫,一本正經(jīng)的隊長,唱山歌的老人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小裁縫的改變是好事還是壞事??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