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的畫幅,膠片拍攝,多蘭是有誠意的,并且他做到了。這部獲得第67屆夏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的電影值得探討。電影講述中年單親母親黛安和性格缺陷的兒子史蒂夫之間的故事,母親失業(yè)生活拮據,卻在不斷掙扎中充滿希望,兒子在父親去世的傷痛中不斷闖禍,以至于有一次兒子燒毀餐廳傷及他人讓母親背上巨債。還好,有位害羞而結巴的女鄰居進入了他們母子的生活,但生活并沒有就此平靜。
大概三年里,我媽媽都受著我這樣的折磨。
看這部電影,自己的罪行和無理取鬧歇斯底里好像一幕幕回播。
我不曾知道學習和競爭的壓力會把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逼成什么樣,知道我開始經歷這一切。每天都感覺自己是一團火,不能燒老師,不能燒同學,大多數時候我都是沉默的火柴,直到回家的那一刻,媽媽說什么都能引爆我。
開始燃燒,大聲吼叫,為了桌面細小的灰塵,為了房間里潮濕的空氣,為了走路發(fā)出的聲音,為了和昨天一樣的菜肴,為了一句玩笑,甚至為了還繼續(xù)著的呼吸。
摔東西,當著姐姐面大聲罵著她,不留情面的,和男孩一樣的說辭。
“婊子,傻逼,你怎么還不滾?”
媽媽大多數都是沉默的,然后道歉。為所有的一切我的無理取鬧,向我道歉。我知道自己的神經質,可是一切根本無法控制。我感到自己的精神在崩潰,情緒不穩(wěn)定,可是一切都無法停止,在高考倒計時面前,一切脆弱纖細親情友情生活思想都是無關緊要的。
那些日子里,媽媽開的最多的玩笑是,你這個神經病,看我高考結束以后不好好打你一頓。
我沒有男孩的坦誠,明明意識到自己的病態(tài)
一曲愛的悲歌——基于對電影《媽咪》一些細節(jié)的認識
不反對從導演的個人的生活經歷和他以往的作品風格來分析這部影片,但我總覺得,電影不可能僅僅是個人生活經歷的復制,更不會是以往作品風格的簡單重復,否則電影就稱不上是藝術,因為“復制”和“重復”是藝術的大忌。我在看完本片后一直問自己的問題是,如果我是那位母親,我會怎么做?是認同這位母親的做法還是反對,我無法表態(tài),我只想強調我的感受,這是一曲愛的悲歌。
《媽咪》的確保持了一種三角平衡關系,但可不是什么“三角戀”,即使我們似乎隱約看出了男主角斯蒂夫(Steve)有“戀母情結”,但斯蒂夫及其母親黛安(Diane)與他們鄰居凱拉(Kyla)之間并沒有任何“戀”的關系。其實凱拉是基于“移情”才走進他們母子世界的,因為,從凱拉家擺放的相片看,她應當有一個和斯蒂夫差不多大的兒子。影片雖然沒有交待她的兒子去哪兒了,但從她兩年前才得失語癥似乎可以推斷,她失去了這個兒子,而她丈夫的面部表情、他們多次搬家以及她丈夫對女兒的關愛可能也是這一不幸事件的結果。此外
影片概析:
多蘭說他的這部電影帶有自傳的色彩。概覽大多數法國文藝片都免不了碎碎念的影風。多蘭通過兩個演員的暴躁表演抒發(fā)了自己在青春期的困惑與不滿,并不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真正打動人的還是它的真實,這種真實并不是說發(fā)生在母親與兒子身上的故事是常見的故事,而是影片中無法理順的母子關系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似乎都能找到,這種切膚的真實讓人在觀影過程中甚至能感受到一絲痛楚。這是一個有關迷失的故事,痛失父親而叛逆的兒子,失去丈夫和對生活掌控的母親,他們把對生活的怒氣都發(fā)泄在了相愛的彼此身上
北京地鐵1號線,從四惠東上車到五棵松下車,一共17站。 我從城東到城西,只為看一場因為北京電影節(jié)影展才會看到的電影《媽咪》。導演是25歲的加拿大魁北克青年,哈維爾·多蘭。
原本應在20:45開場,延遲到55開場。因影展而忙碌的影院工作人員都略顯疲憊,我卻連票都舍不得讓他撕,因為期待太久,是得之我幸的心情。
踏進電影院的一刻,我就告訴自己徹底放棄八卦之心,忘記導演出柜,影片中人物情感關系微妙等之前的種種新聞。事實證明,我做到了,事實證明是導演成熟了。
影片內容:略(不劇透,但是可以透露的是網上的資源都是沒中文字幕的,這次影展的版本是2D原版也無中字,但是銀幕下方有一條LED屏實時中字翻譯。另,劇透導演哈維爾鏡頭語言的一個小把戲,不要驚訝,影片畫幅是1:1,但是影片中有兩次變屏,即變成正常電影的寬幅,具體在什么時候變和其象征意義大家自行感受。)
影片結束,影院中響起掌聲,頓時我的每個細胞都被感動,努力回想記憶中上一部觀影完畢后有掌聲的好想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媽咪”一流的劇情片 葡萄已經釀成酒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