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電影總是會讓人思考很多,給你不一樣的思維角度。
每個人出生時,就是一座孤島,什么時候都是。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美的自我平衡系統(tǒng),如果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需要接觸,那就需要裂縫。
從很多的電影里,我看到了被困在身體里的靈魂,被污染了的靈魂,美好的靈魂,還有阿斯伯格癥候群,一個感知情感、表達情感與普通人稍顯不同的靈魂。
有人說他們是天才,例如很多“星星的孩子”被稱為富有天賦的孩子一樣;有人說他們是奇怪的
自閉癥,似乎,已成為一個被曲解和被神化了的疾病,被用濫在文學影視中,往往和高智商/各種天才特長配合,如同一個隱喻,迎合了那些中二癥(“我遭人嫌只是因為太special”)或阿Q(“智商太高了一定會悲劇”)的心理。
不過,我不是自閉癥家屬,對這種美化沒神馬怨念。
故事前半段,很有點天朝勵志片的味道。核心對話有:
男主媽媽:不要有壓力,(考試)結果不重要;
男主:結果當然重要。
男主老師:無論(結果)怎樣,你都是enjoy數(shù)學的,不是嗎?
男主:(然后)就像你嗎?(該教師很落魄)
很難想象一個自閉癥患者有如此清晰功利的成敗觀,我默默想:這個英劇,到底要走向天朝的屌絲翻身記套路(只不過置換成自閉癥)(流行模式 I),還是要走向米國“是坨屎都可以溫暖我心”的煽情派大結局(流行模式 II)呢?
——————————————
在男主毫無懸念地擠出第一道龍門后,故事進入第二階段。此時
當你突然有了一個兩歲的孩子,因為你加班好幾天沒有陪他,在這個不是周末的早上6點他就拉著你起床陪他出去玩,你會不會感動?
這里說的不是一個怪胎兒子跟他的爸爸的故事,更像是一個怪胎爸爸和他兒子的故事。當有點怪胎的你突然被需要的時候,你會不會變得正常了?
國外往往會匆匆忙忙把孩子定義為自閉癥,多動癥,等等癥,國內(nèi)也開始有這個趨勢,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還是因為父母的原因或者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們不是那么匆忙把孩子定義到怪胎那一類,認真引導和傾聽,也許孩子都會象影片男主角一樣變的正常而普通。
男主碰到的老師,兩個女孩,媽媽,爸爸,讓他學會愛,與被愛,愛是被需要,當你被需要的時候,你就變的正常而又普通了。
《X加Y》是ASA拍的有些冷門的文藝片吧 貌似知道的看過的人很少…里面ASA是個數(shù)學天才 他在世界上唯一喜歡的以及信任的只有數(shù)學 于是他將自己封閉起來 也不愿意去跟任何人交流 將自己封閉起來 像ZHANG MEI所說的“You like a turtle”不愿意去展示出自己的才能與天賦 上課坐到最后一排 裝作什么都不懂 因為他知道大家都并不理解他 他也不愿意打開心扉去社交 最后勇敢的離開考場 是青春成長的印記吧
【X加Y】關于男孩和他的爸爸以及愛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2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