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溫情的一部電影 喜歡一些非俗套雖然超乎一些人接受范圍的情節(jié) 電影嘛 高于生活 就不要太多條條框框 沒有犯罪就好了 到中間 一切急轉(zhuǎn)直下 人生滑入底谷 無比絕望 那就什么都不要想 絕望著好了 雨過總會天晴 還會有一些人沒有放棄你 會有朋友不經(jīng)意的話語打動你心里 或是睿智的話語提醒了你 換一個角度去想 事情就沒有那么糟糕 一切就忽然扭轉(zhuǎn)了 事情還是那個事情 為什么局面忽然就好了 因為換了個角度來看問題了 因為走出自怨自艾 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責任 做一個承擔者了 而不是以一個受害者的心理去埋汰整個世界 很多
很有意思的故事,其實并非是一個純正意思上的老師引導鼓勵學生的勵志故事,而是一個剩女的成長片。單純的老師從書本中的故事猛醒,開始質(zhì)疑自己期待的如同小說般的生活,開始面對這個生活中不完美的東西,勇敢的走出來開始創(chuàng)造和續(xù)寫自己的故事。
從這部片子也可以看出中國和美國的文學教育差距。在琳達最初的課堂上,她交給學生的是如何去思考、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雖然由于她自己的緣故她對原作品的尊重,讓她不愿意去質(zhì)疑原作品也有可能不完美),而在影片的結尾琳達給我們展示的是另外一種教學方式,她開始引導和鼓勵學生對那些名作質(zhì)疑并自己通過分析去再加工創(chuàng)造。
而我們的語文教育是什么?我們的老師的默認觀念里面那些作家寫出來的作品是不容置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對的,所以我們的老師們從來沒有教過我們怎么去分析作品,更不要說去質(zhì)疑某個情節(jié)并顛覆它了。我們的教育是背書、背書、背書...然后就是沒完沒了的中心思想總結,問題是這些觀念都對么?為什么會有這種觀念呢?或許他們的老師也是這樣教他們的吧,結果我們都成了不會思考的人
所有的事都是說不準的,在真實的情況下,因為真實的東西就是如此,這一刻我們很高大上,很完美,很有原則,說一不二,下一刻就全無自信,唯唯諾諾,只想一頭碰死,覺得活著無聊又無奈,這就是真實的人生,這個劇體現(xiàn)得真好。我就想寫個這個思想的劇本,想好了故事,要寫老是覺得沒法開頭,也許終有一個時刻我會把它寫出來。
和孩子的爹搞上的情節(jié)有點肥皂,可能想突出戲劇性,或者更高級的,不,肯定是這個原因:表現(xiàn)人說不準的同時有時能有驚喜,就是人有時很狹隘,很情緒,很暴躁,但有時又很寬容,很能將就,很有彈性,其實只要加一句尺度比較大的話(可能會讓這個電影不能公映,哦,這是在國內(nèi),人美國分級的,加這話就成了二級了):我覺得我兒子都喜歡的女生應該挺不錯的。這么說就很搞笑了,神圣的老師和醫(yī)生都變成普通的人了。
喜歡!
“英語老師”劇作家的自我詛咒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