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殺害弱小,殺害保護她的人,最后也沒有悔改的人渣,但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編劇是想告訴大家正義的宣判才是正確的,一切帶有自己感性情感的復仇都是錯誤的,換個角度,我覺得中國共產黨絕對是男豬腳,把人渣都放回去了,影評跑偏了!回來!.........放下仇恨,承受痛苦是人一生所必須經歷的命運。
同志們還是把10億分了吧!
1、蜷川發(fā)布10億追殺令是希望盡早將清丸國秀干掉,能讓兇手早死一天也是好的,而且蜷川也未必能活多久了,不用這種極端方法很難保證蜷川能親眼看到清丸死,而且這也未嘗不是宣泄怒火的一種方式,讓世人都知道蜷川有多憤怒。
2、白巖篤子被清丸國秀殺死是因為白巖至始至終就不認為清完會對她有威脅,主要有這么幾點理由:1、清完個頭矮小,身材單薄,白巖不認為清丸會是她的對手,2、清丸沒有表現出對白巖的攻擊性,最多也就有一個騙她后逃跑,3、清丸在得知母親自殺后表現出來的痛苦也讓白巖認為清丸還有人性,總之,白巖對清丸沒有足夠的認識,于是死了。
3、銘苅一基是將完成任務當做最高目標的人,他不會考慮任務的正當性與否,只要是上級的命令,他就會盡力去完成,至于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會死多少人,這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從這方面來說,他和清丸是同一類人。
清丸國秀最后說他很后悔,在反省。早知道還是判死刑的話,不如再多殺幾個人了。
這是一個正常的,對社會極度仇恨或者絕望的人渣的正常反應。我也不明白,似乎這有點像大逃殺里面出來的人啊。最后心里就扭曲了,反社會了。但是還是正常的。
片子里面最不正常的應該是銘苅,其他好像白巖之類的都是打份工而已,他們是正常人。而銘苅就是扭曲的,非常有自毀傾向的偏執(zhí)狂。
說句不好聽,國秀執(zhí)著于他的惡,銘苅執(zhí)著于他的善
而且他們都是不顧一切地去執(zhí)著
比如白巖最后給國秀槍殺了,正常的警察在剛接完那個電話后,都會拔槍斃了國秀
最后銘苅還是揍了國秀一頓,然后又繼續(xù)帶他上路了
我覺得,人,是不能承受這樣的痛苦的
他是在享受這個過程吧。純善,或者純惡,都是一樣可怕啊
而其他為錢而來到國民,還有盡忠職守的白巖。他們
不完美的人性和不完美的法律完美的存在于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在如今各種媒體鋪天蓋地的同類新聞渲染下
這個作為引子的故事,你是否覺得他的發(fā)生已趨于正常?
當用極限法將這個故事推向無數個可能結局中的幾個極端結局之一的時候
所謂某些地方合不合邏輯,并不重要
正如絕大多數童話故事
好人就是那么的好,惡人就是那么的惡,沒有緣由
只是在一個明晰的世界里講故事
而這次的童話故事,是發(fā)生在一個略微混沌而又稍顯真實的世界
故事發(fā)展的分支總是走向我們可以想到但卻不愿看到的方向
藤原龍也最后那句8流編劇都能寫出的不入流的自白
在這個角色絕對直線發(fā)展的襯托下
真的讓我不忍心聽到(尼瑪,這是真的啊,哥絕對不是小清新)
但是導演和編劇還是……
那么的放大那么的赤裸
三池崇史的人性,或許沒人性
這部電影看完之后能讓人思考或回味,就已經全是上乘制作了。但本片過于極端的劇情設置,尤其在結尾時,還能讓惡徒在眾目睽睽之下,撿起短劍重創(chuàng)保護他的男主,其中說教的意味太重,為一大敗筆。歷史上有這么慈悲胸懷的可都是圣人級別的。也許男主是耶穌下凡吧。 電影一直在試圖表現出主人公的超越人類普遍感情的高尚情操,為了追求法律的尊嚴,職業(yè)的榮譽,男人的忠義精神,卻反而落入受虐狂的嫌疑:男女警察的精神內核是實際上就是武士道的忍字誅心。
《稻草之盾》我只能給個中評。
故事的邏輯性和現實性不是黑點,這也一直是這類日本電影的特色,大逃殺也好,熱血高校也好,都是夸張甚至不可能發(fā)生的,但一點都不妨礙它們成為經典。
說說本片,節(jié)奏死板、敘事冗長,關鍵是人物刻畫不夠,想表達的東西不到位。大家各有各的故事,比如女主的兒子,男主意外身亡的妻子和孩子,老警察也有個小孫女等等,但幾乎交代每個人真實背景的手法都是由自己口中說出來,不得不說有那么一點疲勞無趣和形式感了——來一個人,演幾十分鐘,說一下自己的故事,觀眾感嘆一下人性,這人掛了,然后下一個人……大家依次領盒飯,最后剩男主再扛幾十分鐘,大家散場。甚至有一種感覺,女主白巖的存在有一定問題,她集合了其他幾個人身上的特點:法理之外的正義感、作為SP對法律和工作的堅守、對犧牲者的不忍、乃至一點點想拿到那10億日元的私心?這個設定如果用好了其實能出彩,但是結果我們看到這并沒有為主題服務,而是最后一個疏忽她也去領盒飯了……如果把女主的筆墨省下來放到男主上,繼續(xù)探討為了法律甘愿犧牲的問題
《稻草之盾》其實這片論證的是程序性正義的正義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