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
蘇聯(lián)大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生命最后的幾年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拍攝他的最后一部電影《犧牲》。他的工作室和瑞典大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在同一座大樓里。事實上,他們互相仰慕,對對方的電影都贊賞有加(塔可夫斯基看得起的導演可以說寥寥無幾),然而,兩個大神卻從未見面。他們似乎小心翼翼地避開了對方,仿佛他們的會面會帶來災難似的。齊澤克對此的解釋是:兩位電影大師發(fā)明并尊重了他們自己的“審慎守則”。
1986年,《犧牲》榮獲戛納電影節(jié)評委會大獎
Music, as if by some kind of miracle, gets through to our heart.
What is it that resonates in us in response to noise brought to harmony,
making it the source of the greatest delight?
Which stuns us and brings us together? What is its purpose?
And most importantly,
who needs it?
There's an intangible quality to being human,
a potential for deep emotional experiences ,
which cannot be grasped through logic or reason,
cannnot be truly described in words,
1、生命的意義在于知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本原,從哪里來,往哪里去以及為什么而活,人需要感知自身對造物主的依賴,如果無法感知,人就變成了動物。
2、藝術是人類最無私的行為之一,藝術的意義是祈禱。
3、自然遠比我們重要,我們本身就是自然演進的結果,這就是為什么我會認為忽視自然從情感和藝術的感知上來說,都是罪惡的……因為自然是唯一一處有真理在等待著我們的地方。
4、電影里共有的東西是想要將人們沉浸在一個高度緊張且缺少情感平衡的角色身上的欲望
這部分享了好多塔可夫斯基的見解真的太棒了。
他是一個藝術家,不是一個哲學家。
當時人們談論戰(zhàn)爭是談論戰(zhàn)爭中的受害者,戰(zhàn)爭里沒有贏家,即便贏得了戰(zhàn)爭,也是失敗的,因為曾參與其中。
他更希望大家不單是從故事的哲思去看待他的作品。
安德烈·盧布廖夫在當時甚至被認為是反俄的而被禁,當時一些開放只是政權需要。沒有真正開放的時代。
詩意的影像是無法被解讀的,如果世界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迷團,影像也不過只是迷團的一部分。
影像不是猜謎游戲,不是符號,不被局限答案所束縛。
人們傲慢
我沒有了解任何背景去看的 說實話 松島菜菜子是我?guī)缀跏菫閿?shù)不多有印象的日本女星 可是我也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人 所以完全就是沖著她去看的 等我到電影院落座在播廣告的時候我才知道這是東野圭吾的小說改編的 加深了期待 東野圭吾的小說我只看過《解憂雜貨鋪》和《時生》而已 那部名聲最大的《白夜行》我還沒看過 但就我所理解的 我覺得這是一位邏輯思維能力非常厲害的人 抱著以上這些期待 我看了《祈禱落幕時》
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親眼見到導演的一場放映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