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五集了,作為一個四川人,心里冒出了太多疑問。
舌尖上的中國的制品人和導演都是安徽人,所以我明白了在為什么舌尖上的中國集中在安徽鄰近省份(高頻出現(xiàn))。出品人是黑龍江人,所以東北出現(xiàn),在正常頻率。
西部地區(qū),云南和西安偶有出境。他們其實是記錄了自己舌尖上的鄉(xiāng)情罷了。再配合著零星出場的其他地區(qū),他們想當然就湊出了所為舌尖上的中國。在有3到5集中,我預算出四川的某些特色食物即將出場,但是沒有,取而代之是另一些來自他們故鄉(xiāng)的味道。
作為一個四川人,我不得不嗤之以鼻,因為一些名滿天下的東西,在這里被雪藏。
除了要上鍋需烹飪的川菜,四川的泡菜,釀酒,香腸(這要比其他地區(qū)的臘腸多一個工序-煙熏),臘肉, 還有最為特色的豆瓣都是極好的符合主題的典型食物。
我不得不對《舌尖上的中國》劇組抱有極大的懷疑,懷疑他存在著強烈的私心!
我想其他地區(qū)的觀眾也有這樣的想法,比如湖北居然只有蓮藕出場了,鴨脖呢?那魚呢?
《舌尖上的中國》,狠狠地火了一把,原以為是饕餮美食展示片,看了才發(fā)現(xiàn)披著吃的外套,其實是一部記錄著散落在中國各個角落的老百姓們原生生活的記錄片。
第四集《時間的味道》開頭的一幕就是我家生活的真實寫照,一個平凡的黑龍江農(nóng)場里的小百姓家庭,關于吃的生活。
每年秋末,大白菜收獲的季節(jié),黑色的土地映著綠白相間的大白菜,早上的霜已化成了水滴,掛在舒展的大白菜葉上,在陽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一顆顆五顏六色的小光暈,更映著爸媽收獲的喜悅。選心兒抱的緊實的,儲藏起來,剩余的腌制辣白菜和酸菜,供一家人過冬吃,辣白菜做為可口的咸菜,而酸菜則是冬季東北家庭的重頭戲:酸菜豬肉燉粉條、酸菜白肉火鍋、酸菜豬肉餃子……
因為我們哪兒是滿族和朝鮮族的小型聚居地,所以我媽和朝鮮族的同胞們學了一手地道的做辣白菜的手藝,正宗的朝鮮族配方制作的辣醬,不僅涂在白菜上好吃,直接蘸在新出鍋的饅頭上,更是香辣下飯。選辣白菜去幫只剩菜葉的部分,包著熱騰騰的米飯吃,也很美味。從小我就很喜歡吃我們當?shù)爻r族人做的各種拌菜
《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季》不等價的等價交換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6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