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風云都倦了,你還會記得曾有過的夢與想嗎?
不知道為什么,提到張艾嘉總會想起楊德昌。
好像從錯過首映開始一直在錯過,曾有過那么相近的機會去看看張艾嘉聽聽張艾嘉問問張艾嘉也錯過了。
于是,留了些遺憾,多了些念想。
看這戲時,想到少年時代,都是近年上映的電影,在這喧囂的時代那么安靜用心地講關于成長的故事。想到一一,都是充滿臺灣人情味和用特有的臺灣速度鋪陳開劇情,以致看戲的間隙還有空余的時間思考回味。
三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各有各的傷痛,林育男與黃育美,黃育美與周永翔,兩兩相關,又各自獨立,最后每個人也獨自治愈了。阿男一直介懷媽媽帶走阿妹留下他是偏心妹妹,育美一直記得慈母手中線縫的都是給哥哥的衣服也是偏心,阿翔一直想打好拳是為了威給爸爸看好等他回來會跟自己打一場。我沒看出育美看見的沒有影子的男人是不是那個臺風夜跟育男坐一輛計程車的男人,反正撿了育美畫的人就是為育男調酒的人,他是在那部很有名的電影里給楊導當過助導又拍過很有名電視劇的瞿友寧,這個角色偏偏選了他,好似意味更深長
【從前在大海里 很深很遠的地方 有個沒有人知道的 美人魚宮】
<圖片1>
小時候媽媽常常念睡前故事,沒有穿衣服的國王、把長發(fā)從城堡上放下的公主、跑不贏烏龜的兔子。印象最深的,卻是鞋子比腳大一倍,長長的襪子一只棕色、一只黑色的小姑娘皮皮。
記得的是,皮皮生活自理、住在一整棟房子里、總有花不完的錢,生活有趣,與警察開玩笑、戲弄流浪漢、遇險航海,以及她的似乎無所畏懼。
后來的某一天,遇見了張艾嘉的《念念》,電影里有一片海,女孩育美和哥哥一家住在與臺東一海之隔的綠島,有一個愛給他們編人魚公主故事的媽媽,李心潔飾演的媽媽靈氣滿分,眼神里都是戲,當她笑靨如花地看著兄妹倆的時候,我才想起,和電影里的育美一樣,皮皮的媽媽去世了,而皮皮的爸爸也和育美后來的男友阿翔的爸爸一樣,某次出海后就沒有再回來,皮皮住在一整棟房子里,一個人;皮皮強壯、勇敢,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鯊魚跑到遠處,但長襪子皮皮,害怕長大。
你有多了解自己呢?育美在年幼時被媽媽帶離了綠島,和爸爸、哥哥失去了聯系,長大后的她
這是一部談感情的電影,有的人看到了親情,有的人看到了愛情,有的人看到了師徒之情,其實它只是告訴你,不管什么感情,都是念念不忘的。
一直很喜歡張艾嘉,所以有期待很久!
開頭部分很悶,一如臺灣片的緩慢,也很無趣,要不是穿插的音樂蠻好聽,有喜歡的,回歸的梁小姐,真不知道是否能堅持下來
感動忽如其來,是的,我必須承認,本身我就是感情脆弱的人。
我開始回想我生命中的念念不忘,在電影的間歇間
很多人都講過,能打動你的,只有你自己
很多人都有執(zhí)念,是該放下,還是該堅持,我們都曾遲疑
就象聽過了許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
我們都被自己所困!
生活是說:人生苦短,譬如朝露.
可選擇的兩端是,得過且過,放縱去體驗;還是堅持既定的感情,享受折磨。
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
所以我也不知道,張艾嘉講的是什么?
是放下,還是握緊??!
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看了夜間最后一場,人很少,看的很舒服,這是一部很適合這個時間段靜靜在電影院看的片子。
整部片子的結構非常完整,雖然乍一看仿佛零星散落的情節(jié)組成了整部影片,但實際卻是由很多的細節(jié)不斷暗示與串聯而完整的表達了想要表達的內容,張艾嘉給我們講了一個非常平淡卻動人的故事。電影主要講了三個角色走出童年陰影的過程,但最終卻映射到了每一個角色以及觀者的身上。
第一部分:角色定位
影片設計了不同生活層面和階級的角色,讓觀眾很容易產生共鳴。
阿妹:一個自由藝術家。藝術家往往被定位在一個脫離普通人思想層面的位置,本片中的阿妹也是一樣。但在脫離的同時她又面臨著與其他人同樣的問題。
阿翔:拳擊手。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設定,或許因為拳擊這個運動本身就很有對外表現的特點。
阿南:導游。非常親民的一項工作。
爸爸和媽媽:小店老板與服務生。非常普通的社會低收入階級。
這幾個角色在影片中都在不斷的和自我內心斗爭,但卻有截然不同的對外表現。在影片中,也通過不同的手法進行了表達:阿妹主要通過自我掙扎與思考
這是一個關於和解的故事。
育美、育男、阿翔都有著不同程度來自父母的傷害,這些痛苦埋藏內心深處,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由無助無奈的痛化成平靜溫和的笑容,最終與過去達成和解。
阿翔對父親是有怨恨的。從小被送去打拳,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打拳的意義也是為了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父親卻不在了。不知道是死了還是走了,不再回來了,不再參與他的人生了。即便這樣,還是拼命想要打進後備選手,教練卻說出“你沒天分!”這樣的話,一切的努力都沒有了意義。失望失落,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一個父親。而這一切,在與父親的幻影釣魚、聊天、打拳后終於和解,轉而接納自己的新身份和新生活。
育男怨恨的應該是媽媽。這麼多年想問的其實就一句“妳偏心嗎?”為什麼帶走的是妹妹,而不是我?是不是因為偏心?甚至擔心自己是不是媽媽期待的樣子。哪怕三十歲了,心裡住的這個小男孩仍舊無法釋懷。終於在夢境裡和母親相見,打開心結,釋懷,原諒。
與育男的陽光成熟所以較快復原不同,育美應該是怨恨最多的人。父母的爭吵永遠也想不到到會給孩子怎樣的傷害
上古時代,結繩記事留線索,在沒有文字的歲月里,你是刻骨銘心的見證?!靶乃齐p絲網,中有千千結”人們掌握了結繩記事的技巧,卻沒有學會怎樣去解開心結。洪荒時代,倉頡造字鬼神哭,象形文字教人為世間萬物留下符號,卻沒有教會人如何去遺忘。信息時代,海量資訊泛濫成災,為了避免被淹沒于時代洪流,每個人都在談價值觀,刷存在感。卻不知沉默的力量,忘了跟自己相處,與心靈對話。
《念念》是一部給有傷痕的人看的電影。念念,心的呢喃,一個心念接一個心念。人之所以有執(zhí)念,皆因放不下,越得不到答案
念念:把簡單變復雜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2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