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紀錄片懂很少,僅僅是補充一些資料。
“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的區(qū)別。
“直接電影”假裝攝像機的存在不會影響被拍攝者,而他們拍到的即是真實;“真實電影”則承認攝像機的存在一定會影響被拍攝者,因此他們要利用這項缺點,希望用挑撥的方式,讓被拍攝者在人為環(huán)境中顯露出表象底下的真實。
“直接電影”采用的是不介入,甚至是“隱性的攝影機”的立場;“真實電影”則是用參與的攝影機的觀念去拍攝。
“直接電影”的制作者是不介入的旁觀者;“真實電影”的制作者不但介入,而且更用挑撥的方式促成事件的發(fā)生。
“直接電影”是去捕捉(發(fā)現(xiàn))已經發(fā)生的事實;“真實電影”則是制造一個環(huán)境使?jié)摬氐恼鎸嵄砺冻鰜怼?
........
“真實電影”存在一個可能的缺失,就是過于介入私人的生活,可能在道德上會產生不良的后果。
引用資料自埃里克.巴爾諾所著《紀錄片:非虛構電影史》以及臺灣學者李道明所撰文章《紀錄與真實:對過去就是年來紀錄片美學的回顧》
繼《東》后,第二部我看賈樟柯的紀錄片,也是賈樟柯藝術傢三部曲的第二部。
賈樟柯拍的紀錄片已經超出紀錄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範疇。除了一些因尊重被拍攝者馬可的原話記錄以外,多處地方出現(xiàn)劇情片才有的故意擺拍,如最後一段在山西汾陽拍的礦工鏡頭。
紀錄片原來只是拍中國服裝設計師馬可小姐,後來是因爲賈樟柯跟馬可聊天中得到啓發(fā),於是才出現(xiàn)三段不同關於時裝的紀錄片,中間通過特定的橋段連貫起來。
第一段是拍廣州一服裝工廠流水綫上日夜加班的女工們,鏡頭從遠到近地拍出女工們的認真投入,無論體態(tài)和感覺都拍出女工特有的魅力。
第二段是紀錄片的主角馬可在十年自創(chuàng)牌子“例外”成功后,反思商業(yè)上的“成功”后創(chuàng)作出“無用”參加2007年巴黎冬季時裝周。作爲世界上最大的服裝出口囯卻沒有自己的名牌,作爲服裝設計師的馬可非常感到可悲,所以在痛恨流水綫上出來的服裝時,創(chuàng)立了“例外”。“例外”牌子在商業(yè)上的成功也給馬可帶來機會,“無用”的出現(xiàn)是馬可對自然(土壤)與人的一種互動而成的時裝,帶有一定歷史意義的服裝才能傳達感情。
馬可領演,《無用》— 無用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