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電影院看了〈De Dirigent〉,譯為《指揮家》,很有意思的是,面對一部可能女性主義喊話先行的電影,大概我們也知道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的電影。但我的身后卻坐著一對父子,兒子發(fā)出了一些比其他孩子小一點(diǎn)聲的噪音,但其實(shí)這些噪音里卻有,面對電影中女主被男性打壓,不被予以演出機(jī)會時的“切!”、“嘔”之聲。還挺希望這樣的父子可以多一些,希望孩子們可以從小就有性別平等意識,不會看到LGBTQ群體就大呼小叫。
雖說這部電影是把為女性主義發(fā)聲放在了人物、情節(jié)之前,但它還是有一些閃光點(diǎn)的
真人真事的改編,講述了安東尼婭打破偏見的枷鎖,成為歐洲第一位女性指揮家的奮斗故事。
電影前后呼應(yīng),開篇是落魄的女主不顧一切拿著凳子坐臺前,結(jié)尾是弗蘭克最終遵從內(nèi)心坐在太前,而安東尼婭作為指揮家的身影由于燈光的照射剛好落在弗蘭克身上。曾經(jīng)的微弱女子最終成為聚光燈前閃耀的那個人,個中心酸,旁人無法切身感受。
音樂不分性別,安東尼婭奮斗一生成為一名指揮家,但仍然沒有成為固定指揮家,這是一生遺憾了,推翻固有偏見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當(dāng)下社會,越長大越能感受到社會對性別的偏見
電影為女主角安東尼婭·布里克安排了這些古典音樂曲目:馬勒第六交響曲、蘇薩《自由鐘進(jìn)行曲》、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格里格《特羅豪根的婚禮日》、比才《愛情是一只自由鳥》、斯特拉文斯基《火鳥》、德彪西《夢幻曲》、德沃夏克第六交響曲、普羅科菲耶夫《彼得與狼》,以及埃爾加的《愛的禮贊》。這些音樂作品,從大型交響樂作品到位鋼琴寫作獨(dú)奏作品,從歌劇序曲到歌劇中的詠嘆調(diào),"品種"有些繁雜,一時間叫人頗難判斷:電影《指揮家》的女主角安東尼婭·布里克,吹拉彈唱中她究竟擅長的是哪一項(xiàng)?
that piano brought me comfort
just dust it off and start again
it is an abyss either way? but did that count, i thought it did for me.
我好喜歡那個結(jié)局,我以為導(dǎo)演會拿一首大曲子作結(jié)局的。 像1812 或者英雄來表達(dá)勝利!但沒有!用的是 愛的致意。 而且很細(xì)致的地方是,第一遍是提琴的solo, 第二遍才有整個樂團(tuán)加進(jìn)去。 我記得,在歌手第一季都標(biāo)高音的時候。 林志炫用了一首 你的眼神,四兩撥千斤。 我覺得就是這個意思。前面,女主角太累了,一直是大曲子, 一直和自己,和貧困,和家人
電影《指揮家》是歷史上第一名女性指揮家安東尼婭布里克的個人傳記,講述了出身底層的安東尼婭在上世紀(jì)30年代,憑借自身的努力與堅持,在男權(quán)與上流社會的輕視之下成為出色的指揮家。 故事的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全片看下來感人之處不少,但大局上有很多不足。作為一部女性電影,電影中有太多男性視角的凝視。如果這些凝視僅僅是偏見也就罷了,電影的很多角度會讓人覺得,相比女主自身的努力,她所取得的一些勝利不過是某些男性的好奇、恩施、欲望。比例上不恰當(dāng),電影所呈現(xiàn)的女主自身的付出不夠深刻。 在音樂的部分
“指揮家”講出女性的故事,就是女權(quán)。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