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中最為恐怖的地方恐怕是,蓋世太保警探和特別法庭審判長所展現出的一套可以完美自洽的個體之于家國的權利義務觀念,在愛國主義與主流價值觀面前,那些暴政的反對者、反思者因為沒有參與對“敵對國家”的戰(zhàn)爭,而成為國家的蛀蟲被釘在民族、國家的恥辱柱上。
暴政從來都是用家國情懷來將自己打扮成替天行道為民而戰(zhàn)的斗士。
正義女神的雕像同樣會矗立在納粹的法庭上。
與暴政戰(zhàn)斗的人們,僅僅為暴政所痛恨嗎?恐怕噬人的巨浪更來自于不知覺醒或不愿覺醒的人民。
總有那么多的人
Scholl在德語里發(fā)“紹爾”,拜仁慕尼黑足球隊的中場球員名字也叫Scholl,而“斯庫勒”應該是按照英語發(fā)音來的,本片是德語片,所以我認為翻譯為“紹爾”更為妥貼。
也就在昨天,韓寒一篇新文,讓我對這個剛有家有女的男人有種意料之中的心灰意冷。
好在今天看完這部電影,心情為之振奮。
韓寒說中國之亂由民眾的素質而定,但我不明白,如果我們對邪惡不敢指手劃腳,對正義不敢高聲頌揚,我們國人之素質怎么會提高?
而我也相信,棄善揚惡,不是人之本性,只有當棄惡揚善者遭到迫害,遭到誹謗時,人性才會改變。
如韓寒之論,蘇菲的所作所為根本不值,因為她所為拯救的人民,在她的眼里不都是希特勒的應聲蟲嗎,那她為什么還要印傳單去喚醒他們?
她大可以在家里抱著老公奶孩子,國人素質太差,一點也不管其他民族的人權,等過個幾百年,他們素質自會提高,那時強國就不是夢了。
然而,蘇菲,沒有這么做,因為她受過教育,有自己的思想,她堅持自己的正義。
如果一個從謊言中醒來的人,不去喚醒沉睡在謊言中的人,那她醒來的意義又是什么?
想起譚嗣同的詩
望門透趾思張儉, 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 留將公罪后人論.
迎接死刑的那一天是明媚燦爛的陽光,微微有墜落之勢但仍然溫暖和煦,透著橙色的光。無盡的藍天,就算我千萬次看你,哪怕有一次你朝我看一眼?你孕育著仁慈,孕育著萬眾,孕育著禮贊的殿堂。我年輕的生命就要朝你奔去,雖然不是我計劃之中的,但是我情愿,因為在有生之年,我已向往很久。那些人如此急于將我們審判,是因他們知道自己行將終日。是因他們挖掘了我們身上的病痛,讓人民看到。陽光依舊燦爛,小夜曲和童謠還會通宵演奏,新鮮的血液流的更快,這些,我已經看到。。
【希望與反抗】約翰娜·加斯多夫作品,看到一個小時左右的時候,有種去IMDB上給滿分的沖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