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么
我看過很多流浪拾荒乞討的眼神
不要出于世俗之心去逃避這種眼神或者讓這種眼神逃避
仔細看 會看到這些眼神中其實充滿了我們這個社會最原始的眼神
死死的直視 空洞的仰視
我記得曾經(jīng)的一個中秋之夜 我看在路邊看見一家三口在垃圾桶邊拾荒
我記得曾經(jīng)的一個大年夜 難得的雪夜 卻是見慣了的幾口子拾荒者在垃圾桶邊
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的能力決定了拾荒這個職業(yè) 還是拾荒這個職業(yè)選擇了他們
亦或者是 這個社會制造了這些空洞的拾荒者
影片 《拾荒少年》是北京電影學院學生的畢業(yè)作品,運用所學知識在文本,尤其是構圖和拍攝手法上,有一貫北電的特點(大概是師出同門吧),同陸川的《尋槍》就有眾多相似處。剪輯和攝影都有出現(xiàn)了失誤,音樂也有濫用的嫌疑,美術也可以看的出資金的有限,但都達到了及格線以上的水平,與我而言影片最成功的是他的人物的建立,特別是老拾荒者的構建和確立,從一個冷漠的利己主義者(指代社會)如何一步步地同少年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關系和他與少年共同的困境,與細節(jié)之處見真情,電影終究還是講人的故事。
兩個完全陌生的人,能擦出怎樣的火花?
《人在囧途》中,王寶強的花式搞笑與徐崢的正經(jīng)對比強烈,兩人從陌生到熟識,最終完成了由冷酷到溫情的轉化。
而在《拾荒少年》中,這樣兩個陌生人的聯(lián)系不僅僅是一張照片,更有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
片中多次出現(xiàn)的女人照片是重要線索,也是一條明線,因為這張照片,老人與小孩之間才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而影片的另一條暗線,則是小孩與老人之間情感的變化,從開始的相互仇視到相互依賴,中間發(fā)生的故事生動而又耐人尋味。
在情節(jié)方面,導演沒有平鋪直敘,而是讓影片出現(xiàn)了幾次大反轉。第一次,孩子在與老人的爭執(zhí)中,開口說了話。伴隨著,鏡頭由仰到俯,將主動權交給老人,繼而就有了后面那段孩子對自己心酸身世的述說,也證明了孩子對老人的信任。而一個本應該天真爛漫的孩子,卻有著與年齡不符的世故,不能不讓人心寒。影片的第二次反轉,也是最后最大的反轉,男孩歷盡艱難險阻要找的媽媽,竟然只是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然而在這趟可能沒有結果的尋親之旅上,在尋找一個陌生人之時,卻找到了那個最…
這是北京電影學院畢業(yè)生的一部作品,講的是一個老人幫助一個小孩去找媽媽的故事,導演以一個特殊的視角關注了一群生活在大都市底層的貧苦人民,他們都在人群里孤獨地前行,沒有家和方向,但他們心中有一個夢想的家園,直到影評最后家園破滅,他們依舊笑著走向前方,走向自己騙自己的前方。
這個短片里的人物都很有屬于自己的個性,比如老爺爺就十分雞賊和高傲,因為在第一段里,他明明是一個很沒有能力的人物,他連偷錢包都不會,就只會撿別人偷剩下的,卻依舊能如此地挺起頭來問失主要錢,還把錢包撂在地上。我想他能這般首先是因為錢包在他身上,其次是他認為自己還有個家,他在為家而努力奮斗。他在給家里寫信的時候刻意地把好閨女的好字給去掉了,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這個老人其實是被這個家庭拋棄才來到這里的,他有錢回家,但他選擇不會,因為他知道他回了也不會受人待見,不如在這里終老,但小男孩的出現(xiàn)讓他覺得家其實可以這么美好,他想回家是因為他自我欺騙說可能家還是要他的,所以他坐上了回家的火車。當看到家里破敗的場景時,他把寄回家的…
《拾荒少年》影評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