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李智楠看的,確實是顏值巔峰。來自破碎家庭,迷茫的無助的年輕人的狀態(tài),這部分感覺是他們的本色演出,挺真實的。
另外,電影里的音樂都蠻好聽的,感覺幾首音樂的選擇上挺用心的,《Rachel's song》聽著挺空靈的,《Tango Lunaire》是Kika和貝跳舞時放的,很輕盈的音樂,看的時候又被李智楠的身材給吸引了...《White Rabbit》是杰跳的獨舞,比較獨特的感覺。還有DJ版的Delerium的《Silence》,他們一群人在蹦迪的時候放的,配上那個場景還有點小震撼
《我們害怕》
是焦作還是在西安的旅館看得這個片子,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
看的時候覺得,怎么還沒完。怎么這片子這么久。
再過了一兩年,我看到了《18歲的天空》,我驚異的發(fā)現(xiàn),誒!那個穿著白色內褲跳著芭蕾的小男孩竟然已經進入到主流電視劇里來了。。那個就是李智楠,甚至有一次,我還看到在上海臺的一個什么晚會結束時掃過了他的臉。
時間真是過去的有點久啊。。
在《我》中,以2001年的上海為背景,幾個來自破碎家庭的20歲出頭的孩子和一個離婚媽媽,他們都沒工作,沒家庭,沒地位,也沒什么理想。古怪的愛情、打游戲機成癮、上色情網站成癮、藥物依賴、金錢、前途、心理障礙、離婚等等問題籠罩著他們的生活。
不知道為什么,雖然我覺得這電影拍的是如此凌亂,一點都不稱之為電影,起碼和我心中標準中的電影相去甚遠。但,我還是看著。我并非是個為所謂藝術堅持的人,看不下去,我馬上會換臺。
那時,我人生有著低谷,有著不可言寓的迷茫。是,我得承認,我只是裝著比其他人更有目標罷了。
看著,里面一個女孩子半夜突然自殺的時候,所有人陪著她一起…
下午隨便看的這部電影,真是隨手放的,沒料到它如此輕易就穿透了我。穿透,我是說和我靈魂中的某條電路啪的接上了,這條電路的電流是“焦慮”。至于焦慮的原因,棉棉在片尾有一段獨白:上海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感覺,讓你以為在這里可以實現(xiàn)所有的夢想。其實,也許你很快會被消滅,或者迅速被同化,成為上海的一部分而沒有了自己。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不讓自己卷入這場關于夢想的游戲。
棉棉的確是離群索居的動物之一。
多年前,棉棉以一種極端絕望的泰然張開雙臂奔跑,先鋒的搖滾精神讓人目瞪口呆。當時“離群”這個動作還包含著一絲高尚和理想主義的味道,孤獨已久的迷途少年尖叫著涌向一個前所未有的Super Soul Home,王朔棉棉一號人在這家靈魂旅館當前臺。多年后,當"離群",“絕望”這些詞語同樣被大眾,被都市消費文明所同化,商業(yè)化,就像我們被他人復制,也復制著其他人一樣,王朔,棉棉也難逃被曲解和二度污染的厄運。棉棉說:我只想表達,我對溝通沒興趣?!傲餍小焙汀皽贤ā弊尅皻埧岬那啻骸币淮斡忠淮螠S為嘩眾取寵的工具,“看著他們拿我的痛苦當時髦…
這是一部不是電影的電影,表達的是一種情緒,有看過綿綿的書,她還是用文字表達比較好,這片子太過勉強,像是一種不成功的宣泄,能嗅到四射不安的情緒,目的卻不清楚。表演和橋段都太過矯情,但棉棉還是有可讀性的。
《我們害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