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der einmal in Berlin,與其給這部劇劃定一個類型,倒不如說這是30年代魏瑪共和國的浮世繪——搖搖欲墜的民主制度、苦心維護法治與和平的政治精英、充滿革命熱血的赤色青年、權(quán)傾一時的黑幫大佬、心懷鬼胎的軍事將領(lǐng)、飽受資本家剝削的底層民眾……一個個階層裹挾著各自的利益,在這個混亂而又紛繁、精彩的大都市粉墨登場。然而,在這個先天畸形的民主政體中,以反猶、反凡爾賽條約為特征的民族主義情緒已經(jīng)讓德意志民族瀕臨沸騰,仍在暗中的納粹如幽靈般慢慢迫近這個國家。
從作品本身來看
為什么我說這部劇是蓋世太保養(yǎng)成記呢?諸如魏瑪共和國的世態(tài)萬象不是更好麼?貼合片名《babylon berlin》,那就先說片名好了,這個高明的片名,直接奠定了整部劇的優(yōu)秀,berlin前面加個babylon,讓人好費解。孤陋寡聞如我,百度了babylon,得到的解釋是:巴比倫,奢華淫靡的城市,任何大的富庶的或罪惡的城市。一個簡單的片名,暴露了編劇的文學(xué)素養(yǎng),媽也,太高超了,不就是要講當(dāng)時柏林這座城市的奢華淫靡嘛,比喻象征全用上了,babylon/berlin兩個單詞首尾字母還一樣
轉(zhuǎn):
巴比倫柏林第一二季改編自沃爾特庫徹系列小說《警官格里安拉特》系列小說的第一部《濕魚》,第三季劇情改編自第二部小說《無聲的死亡》,第四季改編自第三本小說《戈德斯坦》和第四部小說《祖國檔案》。
在2013年,制片人斯特林安特和導(dǎo)演湯姆提克威就在籌劃將該系列的小說搬上熒幕,預(yù)算高達四千萬歐元,是歐洲歷史上最昂貴的非英語劇集,也是史上最昂貴的德語劇集,以往大多數(shù)享譽國際的德國影視劇一直遵循的納粹-斯塔西公式,即將故事的背景放在納粹統(tǒng)治時期和冷戰(zhàn)時期
圍繞劇本身的已經(jīng)在上一篇說完了,插入一點背景。
從哥哥阿諾說起,他在父親、上司眼里都是完美的,是他們認同的那個舊秩序的杰出者。而消失10多年后,他是以反戰(zhàn)、反舊秩序、反社會排斥的科學(xué)家形象出現(xiàn)的。并且沖突更直接地體現(xiàn)為,他讓人以錄像帶要挾了曾經(jīng)對他無比認可的父親。
按照年齡算的話,阿諾應(yīng)該是德國早期青年聯(lián)盟那一代,他們十幾歲時候的精神生活狀況在黑塞的很多小說以及托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里都有體現(xiàn)。他們以culture概念反對civilization概念
大概湯姆·提克威拍片風(fēng)格,第一部鋪墊第二部跌宕。超感獵殺如此,巴比倫柏林亦如此。故事背景發(fā)生在德一戰(zhàn)后皇帝下臺希特勒上臺前那段歲月,稱之為魏瑪共和國。女主作為社會底層人員,不自暴自棄不自哀自怨,白天在警察局求謀生,晚上夜總會接“私活”的的一部奮斗史。男主作為一位科隆官二代并患有戰(zhàn)爭后遺癥的退伍軍人現(xiàn)役警察,為了幫助老爹仕途銷贓從科隆調(diào)來柏林的警察,一路從風(fēng)紀組干到刑偵組,然后到政治組(大概就是蓋世太保的前身)成為一名小頭目。這也是我看過男女主感情線交際最遲的一部戲
無意間在微信公眾號看到評分和評論后開始關(guān)注這部劇,上周追完第一季,緊接著開始追第二季,大師自編自導(dǎo),就差自演了!印象中的提威克是個讓年青一代電影人頂禮膜拜的人物,從上學(xué)時觀摩的《羅拉快跑》,再到后來的《香水》,一直以來都保持了高質(zhì)量的執(zhí)導(dǎo)水準和思維超前的敘事方式……但但……沒想到在《巴比倫柏林》保持了第一季連貫緊湊的緊張劇情后,第二季第四集可就百密一疏了!沃特和嫂子黑爾嘉纏綿后的清晨醒來,左眼居然多了一道傷疤……沃特和夏洛特走進雜物間門把手在右
巴比倫柏林 第二季:2017推薦,你永遠不知道等待你的會是什么(劇透)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