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么要拍電影呢?人類為什么想到要把身邊的一切記錄下來?是為了留住轉瞬即逝的美麗?在以后漫長的歲月中有回憶可看而不覺凄涼,還是為了記住生命中所有讓人感動痛苦或者快樂寧靜的瞬間?
沒有神秘的命運感,也不是艱于呼吸的苦澀的惶恐的對于宗教的膜拜,他最開始的時候只是用最樸素的方式向他想象中的最高藝術形式敬禮,他在祈禱,或許還生澀,帶有某種不圓熟的粗糙,就像用8毫米的簡陋攝像機和沙沙響的膠片粗笨的搖著手柄然后在拉上簾子的斗室中小心翼翼的剪接,如同對待自己心愛的孩子。
他剛出生的女兒,開著顛簸的車子的小伙兒,樓上窗戶里慈愛微笑的母親,廠里的慶典,慶典上的演出,會議結束后領取酬金的演員,生活的縫隙中看見在窗臺上呱呱叫的鴿子,......
妻子在站臺上沖他大叫“不要再繼續(xù)了”,那是一句讖語,可惜火車匆匆而過,風太大,他徒然地拉開窗子只能看見妻子激烈的手勢。
“我有郵票,可是我也只有郵票呢?!崩蟿谫Y科長慢慢的說完這句話慢慢的轉身慢慢的走出門去。那么我有什么呢?妻子?孩子?還有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為了紀錄女兒的成長買了攝像機,卻誤打誤撞成為紀錄片大師。對拍攝紀錄片的癡迷使他忽略了摯愛的妻子,至使妻子離他而去,而他在拍攝過程中也遇到的種種挫折與磨難。最終,巨大壓力下的菲利普將自己的紀錄片新作毀壞,但對拍攝的熱愛使他最終又拿起了攝像機。
好的紀錄片大師所付出的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曾看過一個片子是紀錄一個人拍攝紀錄片的過程,感動之極。片中主人公也如是,是尊循自己的本心,真事紀錄一段事實,還是粉飾太平,人人盡滿意。在成名與道義的漩渦中苦苦掙扎的主人公還是做出了抉擇!希望每個真實紀錄正在發(fā)生的故事的人能夠得到尊重!
有時候,一個人癡迷一樣東西往往源于很普通的原因,就如電影《影迷》中的菲利普,當他的女兒降生時,為了記錄女兒的成長,他買了一部攝影機,就此與電影拍攝結緣,之后他享受著拍攝的快樂,也承擔著拍攝給他帶來的種種苦惱。這部大師導演,基希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展現(xiàn)了一個普通工人陷入一種對電影拍攝的癡迷后,在自己游刃有余的電影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中的歡樂,心酸,與無奈。
相信每一個曾經癡迷于一項愛好的人都多少能夠體會菲利普的生活,當你喜歡一樣東西,一件事時,它對你的意義已經往往不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簡單,它甚至就是生活本身。而正因為它是你的愛好,所以也就注定了你不可能全身心的去投入到其中,因為“愛好”往往意味著“業(yè)余”,它不是你的職業(yè),而我們卻不得不把太多時間投入到經常是你不喜愛的工作上去。菲利普只是個工廠物資部門的員工,它的本職工作就是去為工廠采集物料,相信這不是一個會令人熱愛的工作,而電影,準確的說拍攝電影則是他喜愛的事。癡迷者經常會面對他的癡迷物和現(xiàn)實世界的沖突,當他從癡迷之事中得到更大的快樂時
作為《影迷》(Camera Buff, 1979) 的主人公,開始使用攝影機拍攝紀錄短片之后,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起初他是用來記錄生活點滴,后來短片進入了公開放映的渠道,最后作品取得或好或壞的反響,但他卻迷失在應該拍些什么的困惑里。
最初主人公的拍攝動力,是想要記錄女兒的成長,做成普通的家庭私影像。他對拍攝沒有具體計劃,攝像機像是眼睛的延伸,他看到什么,就把什么拍下來。但是在那個年代,攝影機和膠片還是稀少昂貴的東西,因此人們對攝錄留影這件事,格外地具有儀式感。在鏡頭前錄制影像對一般人來說
文/塵世流年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被稱為“詩意哲學電影”,他的幾部電影開頭的片段很有震撼感,這種震撼感來自不加修飾的直接。比如《殺人短片》開頭的動物尸體,《機遇之歌》的男主角吼叫,這部《影迷》也是一樣,一只鷹正在啄食捕獲的鳥,在我看來這是表示自然界的真實與殘酷,弱肉強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則,一直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這部發(fā)行于1979年的電影,制作在當時冷戰(zhàn)時波動較大的波蘭,所以想要了解這部電影,就必須了解當時波蘭的社會背景。二戰(zhàn)時以著名的“閃電戰(zhàn)”拉開帷幕,德軍先占領波蘭大部分領土,而此時的蘇聯(lián)不失時機的上演一幕落井下石的好戲,突破蘇波邊境建立起東方防線。此時波蘭已被瓜分,而二戰(zhàn)結束后,波蘭作為蘇聯(lián)的衛(wèi)星國,被定位在社會主義陣營之中。所以波蘭的政治經濟體制完全照搬蘇聯(lián)。重視重工業(yè)而忽視輕工業(yè)和農業(yè)發(fā)展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日積月累的民怨不時的爆發(fā),而蘇聯(lián)包辦的傀儡政府卻采取高壓政策,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隨后導致了波茲南大罷工,此時波蘭人民已經覺醒
孤兒院長大的菲臘是一個平凡的小職員,三十歲的他還保留著在孤兒院養(yǎng)成的、半夜起來吃東西的習慣,也許正是童年經歷的緣故,他溫順到近乎膽怯,一緊張激動就克制不住地打嗝。影片的開始,平凡的他只擁有一個樸素的夢想,即希望懷胎十月的妻子為他生一個女兒——為了記錄女兒的成長,他花了兩個月的工資購買了一臺攝影機。這是他的拍攝之路的樸素起點。
但是我們可以逐漸看到他是怎樣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偏
人物鮮明!《影迷》:我們所有的道德焦慮都來源于不知道如何選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