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電影中,提交給塞拉利昂人民(實質上也隱含著整個非洲人民)的道路,仿佛只有兩條:要么跟隨軟弱的買辦政府做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的屁民,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永遠做白人的下等公民;要么跟著當地的恐怖主義性質的非政府武裝一起殺人吸毒取樂——還要被當作包身工送去挖鉆石礦。被這兩條道路光顧過的一些民眾,有機會被送到第三條道路面前——聯(lián)合國難民署的帳篷里。而這些,顯然都不是電影希望提交的“最為人道”的道路(否則就不用拍這個電影了,可以改拍聯(lián)合國宣傳片)。
電影本身想要提交的
重溫一下這部點燃,依然被震撼的不行!
一:記得大學的論文,寫的是《以戴比爾斯鉆石營銷為例論奢飾品營銷》。大家可能都記得“A diamond is forever“,每個人結婚的時候都想擁有以可夢寐以求的鉆石!不惜花掉自己三個月的工資,甚至更多,這就是他們這些鉆石巨頭們的營銷伎倆,他們掙得所有市場的收入,但是同時給采礦的地方除了罪惡什么都沒有帶來。
如果現(xiàn)在將采礦者,如以戴比爾斯為代表的巨頭們的鉆石全部拿到市場上,據說可以沒人分得一克拉以上!鉆石在最開始的時候確實比較稀有
一個精明的商人,一個淳樸的父親,兩個人揣著各自的心思奔走在在戰(zhàn)火紛飛的塞拉利昂。令我感受最深的除了小李子扮演為財而亡的商人和“千里尋親”的黑人父親所羅門外,莫過于隨處可見的,長著稚嫩面龐卻個個殺人不眨眼的童子軍了。
他們生在戰(zhàn)火連天的地方,每天睜開眼睛面臨的不是槍林彈雨就是泯滅人性的訓練。小迪亞被叛軍抓取充軍之后,如果不是父親的執(zhí)著尋找,也許他就是那日他們強闖關卡時,果斷開槍后眼神中充滿惶恐和抱歉的那個孩子。
有誰會知道
對Leonardo DiCaprio的好感來自電影
故事講述了人見人愛意味著巨大財富的鉆石是如何在非洲的這塊土地上演變成為毒品一樣的罪惡根源--這句話大致可以概括這個故事的主題,但整個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主人公的一個詞TIA--This is Africa."這里是非洲"--所有罪惡居然可以如此精辟的帶過,又給人無限想像空間.
其實所有關于欲望的東西帶來的感覺都是一樣的,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英國,不管是黃金石油還是鉆石,也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但如此血腥的欲望故事卻只發(fā)生在非洲,那些無辜被鉆石牽連到卻與鉆石根本無緣的黑人身上--所有相關的人就用這一句話來開解自己:這里是非洲.
“血鉆”Blood Diamond, Bloody Diamond!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