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這個片子無聊,其實應該恭喜你,說明大千世界有很多能吸引你、讓你快樂的東西。你從來不會孤獨到去懷疑活著的意義。
*
一個中年男人,沒啥形象,身材發(fā)福,穿衣沒品味;事業(yè)沒上進心,在一家小報社里混日子;平常也沒什么愛好,沒啥特長;脾氣不好,嘴很損……托尼可以稱得上是“屌絲”本人了。
但即便對這個世界沒有太多欲望,有時也無法安靜地過好一生。上帝奪走了他摯愛的妻子,他唯一的快樂源泉和精神支柱,等于是奪走了他后半生的意義。
這樣看來,人生真的挺喪的
這幾天我的季節(jié)性抑郁又犯了。
真是羨慕tony和他老婆的感情。
雖然我沒有去醫(yī)院證明我有抑郁癥,但是我覺得我本身是偏抑郁的體質(zhì)。就好像有的人天生樂觀,有的人就是天生悲觀。有些人就是天生開心,然后,他勸那些天生傷心的人開心點,怎么可能成功呢。
我就是不開心啊。但是我接受我的不開心。
我要向tony學習。雖然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但是努力讓自己成為別人生活的意義吧。
最近一周看完的電影《The Dig》英劇《After Life》書籍 《我的二本學生》,發(fā)現(xiàn)它們無一例外的格外寫實,比如用盡心機去吸引同性戀丈夫注意最后明白做什么都沒有用唯有各自擁抱自由的妻子;比如妻子去世后無數(shù)次想結(jié)束生命甚至到了最后一集還想輕生的丈夫;比如在固化的階級面前逐漸弱化到以卵擊石般存在的普通高等教育……面對這些格外寫實的作品,更加贊同德波頓的觀點:哲學是一種最深刻的慰藉。拿起了前段時間摘抄自復旦哲學名師陳果書中的一段話再讀了讀:除了我們自己的“心”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上個月初的時候,瑪妮曾經(jīng)推薦過一部“喪比迷你劇”——《倫敦生活》。從那部劇結(jié)束到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能在朋友圈中看到小伙伴關于這部劇的感慨。
長輩們在朋友圈、家族群一波一波發(fā)雞湯的時候,我們似乎更鐘愛用喪喪的表情面對世界,比如瑪妮最近鐘愛的橘貓系列……
今天的瑪妮不想雞湯也不強行正能量,只想再推薦一部“喪比迷你劇”——《后半生》。
這次的主角從倫敦女孩換成了頹喪大叔,喪比程度也直線升級,打開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妻子的臨終遺言:當你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
6集加起來差不多3小時。
給喪喪的你3個看這部劇的理由:
1.你會看到每個人的不如意,有個別甚至已經(jīng)無法被治愈,看看別人的慘你就會覺得自己其實沒這么慘;
2.你會看到好些段樸素卻很有哲思的對話,每個人都可以是哲學家;
3.你會為突如其來的笑點捧腹,瞬間醒悟:這不是悲劇,是喜劇。。
“后半生 第一季”沒人天生是暴躁易怒的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