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這種接地氣的影片無論拍成怎樣都會得人心。確實,導(dǎo)演在表現(xiàn)基層人民勞苦的一面下了一定功夫,然而通片看完,卻讓人覺得很空洞,真不知道導(dǎo)演具體想表達什么。如果要表現(xiàn)回家的艱辛,我覺得深度不夠,開句玩笑的說,那還不如看“人在囧途”呢。如果要表現(xiàn)基層人民的辛苦,那么真正辛苦的一面卻沒有顧及。實在莫名。
并且尤其好玩的是,明明說是阜陽人,演員卻全場喊著合肥話,導(dǎo)演這方面一定沒有下功夫,沒弄明白阜陽話其實跟河南話相近,而跟合肥話完全不沾邊,這絕對是塊硬傷!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幾位演員及“龍?zhí)住钡谋硌葑屓搜矍耙涣痢?/p>
就這個故事,11年能拍,23年能拍嗎?過時嗎?
不過時,大部分人生活還是那樣的差的。
但有意思的是,影視里的生活可越來越好了。
底層人在影視中是缺位的。
更有意思的是,底層人同樣不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
讀到這里的你,認為自己是底層人嗎?
消費著和上層同樣的文化產(chǎn)品,享受著同樣的祖國強大的榮譽感,所以我怎么會是底層呢?最多算普通吧,可還有人吃不起飯呢。
所以底層總在別處,沒人是底層。
“那拍個屁的底層生活啊,不存在的東西,總不能生編吧。”
“誰掏錢買票我就拍誰的故事。”
本來以為是一部講心靈回歸的電影,后來聽秦海璐的訪談,才知道導(dǎo)演關(guān)注到了一堆上海阿姨回家的故事,于是要拍成電影,而究竟怎么拍,“家”在哪兒,他自己卻也沒搞清楚,于是劇本就有了由一人回家到眾人回家的顛覆。
有觀眾問海璐,女主角最后為什么沒有回家?她以后的前途在哪里?海璐和電影的制片都說:現(xiàn)實沒有給我們答案,所以沒有答案。
怎么會沒有答案呢?
就像電影宣傳所寫的,離家是為了回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從那個“一”出來,從家出來,踏入了“非一”的“現(xiàn)實”中,于是忘記了初心,產(chǎn)生了我執(zhí),迷失了自己,才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些把生活重心放在生存、放在子女的阿姨們最終充滿喜悅地踏上了回家之路。人真的只有走完了一生才發(fā)現(xiàn)真正讓自己喜悅的是家么?不是的,他們的隊伍中也有年輕的女孩兒,盡管那只是少數(shù)。
家是什么?是彼岸,是歸宿,是平和喜悅的。曹俐的爸爸在時,她就真的有家么?謝琴的女兒在時,她就真的有家么?謝琴一直在受苦,在掙扎,打著愛女兒的名義
今年開場挖的第一部好片,秦海璐是會選還是會演,說不準(zhǔn),又或許那是張讓人能記住的臉。
至于外來人口,作為一個上海人的心態(tài)其實是矛盾的,處事上是容納,心態(tài)上偏又略有排外,原因就不多說了,優(yōu)越感和被掠奪感作祟而已。
電影中底層打工者的眾生相和對家的念想,那是百姓的苦和活著,無解,父輩也是這樣過來的,電影本身沒什么可說的,不盡美那也盡善了,
很好!
前些天看了一篇《到阜陽八百里》電影推文便記錄下來,今天有幸看了這部拍攝于2011年的電影,誠覺得拍出了大陸版的狄更斯作品《圣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的厚重感,與后者虛構(gòu)的奇幻故事情節(jié)有所不同,“阜陽”的素材則是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小人物,一個又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底層的“我們”,他們中有為了給遠在阜陽老家的親戚六子攢錢讀大學(xué)的啞巴九二、有為了賺錢在夜場上班到深夜的清潔工、有在上海打拼的母女(女兒白天在理發(fā)店工作晚上給別人當(dāng)情人,母親同時為了得到上海戶口跟一個本地人“過日子”
到阜陽六百里:意外驚喜!丑陋紀(jì)錄片,恭喜臺灣獲獎。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