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日劇,是因為它有一種溫柔的力量,自抵人心。哪怕只是一個微小的題材。比如這部叫《海的蓋子》的影片,光是這海邊小鎮(zhèn)的風景就讓人心安。故事的主題圍繞著“我想回去的故鄉(xiāng)卻是你正想逃離的家鄉(xiāng)”這樣的一對矛盾,麻理逃離了大都市回到故鄉(xiāng),想按自己的意愿開一家海邊的刨冰店,而當初堅定地要守在家鄉(xiāng)的前男友卻因為受不了日漸衰敗的家鄉(xiāng)想出去大城市賺錢,在回歸與逃離間,兩種不同觀念不斷碰撞,與其說是兩人間的碰撞還不如說自己的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糾結(jié),在回來做自己與賺錢之間的一種矛盾
人生最重要的意義是什么呢,邊看電影的時候我想了想自己,在北京待了快10年了,盡管這座城市的繁華與包容讓我遇見很多人,閱歷過很多事,但我知道我的內(nèi)心深處,最終還是希望回到念念不忘的小地方吧,也許是老家潛山的大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小森林的女主一樣一年四季與土地山川河流共處;也許是一個溫暖的海邊,會不會也開一個刨冰鋪呢哈哈,有了這樣的小期待,連日常的生活似乎也變得可以忍受了
總有一天,你喜歡的你熱愛的,也會給你帶來收益的~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愿意去等
《海的蓋子》
海濱小鎮(zhèn)在一個夏天迎來了三個年輕人。久居小鎮(zhèn)繼承父業(yè)的阿治、從東京歸來尋找初心的真理、經(jīng)歷劫難來此療傷的小初。
三個年輕人溫潤的友情在夏日的暖陽中發(fā)酵,見證彼此成熟;同時,他們各自的心事在海浪的拍打中蛻變,幻化出改變的力量。在廣闊的海的面前,他們終于都學會了與生活和解,也在迎來送往的潮汐中學會與過往告別,各自前行。
??與失去和解。
在大火中失去最親愛的奶奶和漂亮的面孔,連所愛之人也遠赴非洲。小初仿佛被世界拋棄般孤獨。而這個夏天,這個安靜的小鎮(zhèn)
關(guān)于離開都市,回歸故鄉(xiāng),這是現(xiàn)代人的某種情結(jié)。
麻理醬走下渡輪,向阿治用力的揮手,騎著自行車在碼頭繞圈,說著回來開刨冰店的事情,她的表情除了淡然還是淡然,他,卻無以言表。
沒有父母的念叨,冰店開成了理想的模樣,但因為沒有紅色的冰,綠色的冰,麻理只能不斷念叨怎么這里人變得這么少了,大街怎么如此冷清,以前觀光客熙熙攘攘的旅店要變成鬼屋了...
一邊是厭倦都市里金錢至上的麻理,一邊則是努力生存打拼卻挽救不了小店的阿治,一個想回歸,一個卻籌劃著逃離。
每一個人的故鄉(xiāng),也許都有著這樣的兩個面貌吧,但我們想念的和試圖回歸的永遠都是記憶的那個故鄉(xiāng)。所以,故鄉(xiāng),在更多意義上是一個時間的存在,而非空間的意義。
整部影片沒有起伏的設(shè)置,有可能會被詬病為流水賬,但看著卻讓人有一種平靜的心緒。甚至在那段麻理留不住阿治的情節(jié),心理默念女主演技...
以一個人的執(zhí)念,來成就我們對故鄉(xiāng)的期待。
在諸多日本電影中,“?!钡囊庀笫请S處可見的,無論是經(jīng)典還是小眾,海從未離開過觀眾的視野。這不僅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也像櫻花煙火等元素一樣深深根植于日本的民族情結(jié)中,正如《海的蓋子》里女主麻理所說,每天看著大海吃著刨冰那真是一種奢侈的享受,也正是這個念頭,成為了促成她從喧鬧繁華的東京回到偏遠故鄉(xiāng)伊豆小鎮(zhèn)的動機。
在不同的電影中,海除了為電影的視覺營造添磚加瓦,也不乏很多參與敘事的功用。比如北野武《那年夏天,寧靜的?!?あの夏、いちばん靜かな海 1991)
純粹是因為海邊,刨冰小店才會看這部電影。當然還有主演,菊池亞美子吸引我。縱使評分很低,故事講的也很瑣碎很突然。女主遇到的人讓人也很低沉。但是除開講故事,畫面還是很治愈的味道。配色很舒適。
所以故事不好玩,看看畫面,品下畫面就行。
最后,看下我喜歡的菊池亞美子的寫真吧。我對短發(fā)很有好感,她真的是比較耐看的女生。
海的蓋子:誰不想在海邊開一個吃刨冰?的小店了。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