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馮小剛憑這部電影奪金馬最佳導演,說說這部電影。攝影風格的確有創(chuàng)新,有方有圓,有坐得遠的觀眾說圓的鏡頭浪費大銀幕并且坐后排看不清楚,馮小剛作為老導演,叫座叫好的電影拍的也不少了,所以現(xiàn)在拍的電影都是拍給自己看的,過一把癮。范冰冰從來不是我杯茶,演技我一直就覺得一般,還是馮導金馬奪獎時說的:范冰冰是明星(不是演員,所以輸了給《七月和安生》兩位小字輩),不過話說回來,范演得夠努力的了,看得出來想一片成名,只不過本片男演員們演得更出色,都是老戲骨
《我不是潘金蓮》上映三天,口水口碑起飛,上映第一天就被姬友拉去了電影院,也不知道是因為發(fā)燒,還是因為太累,抑或電影根本不精彩,中間睡著三次也不妨礙我腦海中的劇情完整,電影完成度挺好,作為國產(chǎn)片挺值得一看。
看電影不能只看熱鬧,電影真的像大號們解讀的“雪蓮的委屈”又或者是宣發(fā)的“官場現(xiàn)形記”?Oh,不不不
“雪蓮的委屈”不成立
電影一開始就起了引子,李雪蓮為了多分房子,和丈夫秦玉河假離婚,人心難測,秦玉河分到房子和別的女人結婚了,李雪蓮覺得委屈的不行,開始上訴她和秦玉河當時是假離婚。
從情感方面說,李雪蓮和很多失戀的人行為相似,影片結尾聽到秦玉河死亡的消息后,頓時崩潰,請注意她的哭詞:“我……,你怎么能先走”,這分明就是一個愛而不得被拋棄的人心有不甘,追根刨底分開的理由;而且李雪蓮一直說她要先復婚,再離婚,不就是希望通過這樣來證明秦玉河不愛她了,她才能瀟灑走開嗎?如果說這是一場關于愛情的拉鋸戰(zhàn)的話,除了結尾的哭天搶地,還需要一些李雪蓮對過往生活的自豪和希冀,電影中并沒有
<圖片1>
電影中,無論是與前夫的離婚(復婚再離婚)案,還是后來的有損名譽的“金蓮案”,范冰冰飾演的女主人公李雪蓮都是沒有勝算的。明面上人證物證不足,她本人又對法律條文一竅不通,甚至于告狀動機——為了縣城的房子(或是為了胎死腹中的孩子)——也并不單純,難博同情。
可就是這樣一個淺薄無知外加胡攪蠻纏的農(nóng)村婦人,卻搞得市縣兩級班子雞飛狗跳,搞到市長、縣長、法院院長成了“下崗職工”,搞到第二屆領導班子要從地方到中央對她實施圍追堵截,開展一次又一次的“圍剿”。
不得不說,這是奇聞一件。
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觀眾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李雪蓮一位女性之外,其他重要角色都是男性。男性角色不僅在(傳統(tǒng)觀念中)性別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他們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更讓矛盾對立呈現(xiàn)一邊倒的態(tài)勢。結果,恰恰也是這群站在制高點上的男人們,在用官場上屢試不爽的“推手”應付這位村婦時,卻被李雪蓮像集郵一般,一個個變成了被告。這種身份、局面、劇情上的反轉,讓整部影片看上去頗為荒誕。
對于李雪蓮而言
“我不是潘金蓮”立不起的空中樓閣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