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和生人的意義,大概是世間最難琢磨的兩個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媽媽的依賴性越來越少,對媽媽的耐心也越來越少。很多時候內心糾結而又矛盾,有時候覺得很愛媽媽,有時候又覺得媽媽是個偏心的人。感覺童年很缺愛,求而不得,心里會十分荒涼。今年自己剛做了媽媽,希望自己是個好媽媽,能夠陪伴兒子長大,希望他是個活潑樂觀的孩子,希望時間慢慢走,讓媽媽陪我的時間長一些,也讓我陪兒子的時間長一些。
昨晚看了《尋夢環(huán)游記》,今天在家看了粵語版的《我的媽呀》,前者的歡笑多一些,后者的感情沉甸甸,對于我這種人,淚點更多。
從小到大,我總以為我是理解父母的,我是個好兒子,但隨著年齡的增加,經歷的事情越多,才越明白做父母的不容易,而我為父母做的是何其少。
劇中,兒子阿年為了母親而扮作道士,兒媳操作觀世音菩薩,再到為了母親的愿望而唱歌,等等,雖然來的太遲了,但終究是來了。
小時候,媽媽為阿年剪腳趾甲,媽媽老了,阿年才第一次為媽媽剪指甲。
女兒都這么大了
《我的媽呀》,用這么個感嘆詞做片名,一股無厘頭的搞笑片味道撲面而來!就像印度有部神片叫作《我的個神啊》。
不過事實上,雖然影片有喜劇性元素,但絕非一部鬧哄哄的喜劇片;甚至恰恰相反,其實更像是一顆治愈系的巨型催淚彈!
當然,片方在內地改這么個片名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其實與影片的劇情內容有關?!段业膵屟健分v的確實是“我的媽”與“我”的故事,講述了一對母子由疏離到相互諒解的動人故事。
影片的前半段,是現(xiàn)在時(現(xiàn)實)與過去時(回憶)交叉穿插進行,是前因后果的鋪墊交代。現(xiàn)在時,影片是冷色調的,處處透露著一種拒人于外的“不友好”氣息,象征著母子情感的淡漠隔閡。
由于“養(yǎng)母”姨媽的過世,兒子從香港前往久別20多年的故土馬來西亞奔喪,在喪禮上,親生母親就是以一種夸張的、突兀的方式“闖入”畫面,預示著母子之間的不和諧關系。于是,母子久別重逢相見,卻形同陌人。
影片中有這么一幕,兒子輕描淡寫地問了句母親——跟不跟他回香港?。磕赣H說不愿意離開馬來西亞。于是
李好的鏡頭在年輕與年老之間的相互轉換,真的很有趣。讓人更直觀的感受到這個媽媽的衰老。也很直觀的感受到原來那個“麥芽糖”到現(xiàn)在的“模范教師提名”。母親被關在鐵門里的時候,腦子里立馬想到當年在鐵門里的小年。
母親的衰老,小年的成長,父母與孩子
看了評論,一開始好像的確覺得有些生硬
《我的媽呀》暴贊!請給我五分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