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0日晚上 我第一次在寢室度過的周末,我看了我存了兩個多月的便簽的 <天堂此時>
活在中國,一個人口眾多,信仰自由的龐大的國家。
然而在我不能想的地方,還有著另一種更加深刻的沖突。我可能從不會了解,也不會想去了解那些為了宗教信仰而犧牲自己的[圣戰(zhàn)者].
那些生來別無選擇的人民,被如同奴隸一般對待,他們?yōu)榱藬[脫這種生活,可以犧牲一切,放棄生命。
小人物的命運折射出了一個民族的信仰、尊嚴和救贖。
有那么一個地方,人民痛苦的帶著仇恨活著
因為影片的主題,壓了很久沒看??梢哉f是“不敢,”也可以說是“不忍?!?自殺式襲擊,把生命獻給神,在人間實行天罰。這應(yīng)該是一種怎樣的虔誠和殘暴?一個混合了前者的純潔和后者的惡濁的實實在在的人會是什么樣子?他們生活在怎樣的希望和絕望里面?
我不指望影片會給我答案,卻希望得到一點啟示??上]有。
黑色幽默和荒誕感充滿了整個故事。人員選定時的隨便;錄制影像時的滑稽;任務(wù)執(zhí)行時的倉皇;失敗者模樣的抵抗運動領(lǐng)袖……我們的主角經(jīng)常處于一種眼神空白的狀態(tài),他剛開始怯場,而最后卻僅僅因為負氣而堅定地執(zhí)行了任務(wù)。
并不是說黑色幽默不適合這個主題。自殺式襲擊的過程也完全可能表現(xiàn)出一種非常深刻的荒誕。但問題在于這部影片表現(xiàn)出來的更像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嘲弄,它所希望展現(xiàn)給觀眾的不是加繆式的荒誕而是一種王小毛式的滑稽。它最大的不真誠就全部表現(xiàn)在用一個花瓶一樣的女主角的那套來自“人權(quán)組織”的蒼白說教作為整個影片的內(nèi)涵支點。一句“抵抗也有別的方式”就似乎輕易擊破了對方的全部信念。哦
跟V和M一起看的,看之前根本不知道關(guān)于影片的一點情況。是merlin大力推薦(不過他的見解一向很獨到)。
巴以戰(zhàn)爭為背景。現(xiàn)在已經(jīng)向不起來太多了,不過第一次更近距離的感受到戰(zhàn)爭國家中的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人體炸彈——這個在電視中聽多看多的詞,在電影中以一種真實的我無法理解的畫面展示出來。男主角被選為人體炸彈的承載者,雖然他沒有恐懼,沒有驚慌,甚至是平靜的榮譽,但是帶給人生死一線的壓抑。
電影最后的畫面,一組人物的面部特寫,他的母親、他喜歡的女孩、組織的頭目、他的朋友,或者是迷茫,是無助,是悲傷,許多看似平常的表情動作,人們都在做平常的事情。后面,另一個地方,普通的公交車上,爆炸就發(fā)生了。
對于宗教和政治,我無評論可寫。對于劇中人的命運,除了唏噓還是唏噓。生活在那樣的地區(qū),背負上那樣的身世,不是幾句言語也不是幾部電影能夠改變他們的思維,能夠挽救得了他們的生命的。只是我們都希望,無辜的人不要成為犧牲品,世界本就殘酷,但愿還有天堂。
影片的很多細節(jié)是頗值得玩味的,比如那段錄像場景,辛酸而又諷刺。而我更要提一下兩次巴士上的不同境遇。一次,賽德正準備走上公車引爆炸彈,可他猶豫了,看到一個孩子后,更是選擇了放棄;一次是在片尾,賽德還是義無反顧地坐上了巴士
卡伊斯·納塞夫領(lǐng)演,但愿有天堂——《天堂此時》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