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樂恰當(優(yōu)美、幽默、活潑風格都有),配文更是“滿分作文”,每集5分鐘,適合靈活觀看。從全國300多萬件珍貴文物中,甄選出了跨越千年的100件國寶。計劃100集,四季,每季25集,目前看了三季。怎一個驚艷了得。此生不枉入華夏。
第一季從遠古的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zhàn)國,清秀可愛的人頭壺,“因為刻骨,所以銘心”的殷墟嵌綠松石甲骨,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穿越9千年的悠揚的7孔骨笛,質(zhì)樸萌萌噠的陶鷹鼎,“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薄如蟬翼(0.2mm)的陶杯(巔峰工藝),C字形清澈飄逸的玉龍
每一集很短,解說的語言凝煉又優(yōu)美。。第1集就是收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館的人頭壺,有時間一定去看看。那迷惘的面孔,會流淚的眼睛。第2集是河南的賈湖遺址的骨笛,那時風動,仙鶴骨鳴,笛聲又響,穿透九千余年。第3集是國博的陶鷹鼎,制陶如塑人,內(nèi)容即胸懷。陶鷹鼎質(zhì)樸渾厚又有種萌萌噠的王霸之氣。國博上次國慶70周年去,人太多未能入,真遺憾。第4集是黃河下游山東龍山文化的黑蛋殼陶杯,薄的令人佩服4000年前的古人,怎會有如此的技術(shù)。第5集紅山玉龍,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赤峰,藏于國博,風已息,龍仍騰
1.人頭壺:微微揚起的嘴角,好似兒童般純真。眼睛作為容器的出水口,暗示了人類最初孕育的痛楚。容器仍清晰鮮活,比它的制造者存在得更久。
2.賈湖古笛:仙鶴翅骨做成的笛子,人類最早的樂器,來自河南賈湖遺址,吟唱的是九千年前的人類的呼吸,記錄的是原始社會文明的先聲。
3.肌肉萌的陶鷹鼎:歷經(jīng)摔、揉、燒,陶土涅槃、成器,制陶如塑人。展示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陶鷹鼎,出土于新石器時代,作為唯一的鳥類器具,其用途已不甚明了。陶鷹鼎是上古社會的水與泥的融合,歷經(jīng)土干、火燒、陶涼,終成精美的器具
以前最不愛逛的就是博物館,寶貴的文物陳列在冰冷的展柜中,仿佛逝去的歷史一樣,難免給人一種厚重的壓抑感。
看《如果國寶會說話》,歷史人物賦予了文物人的品格,每一件歷史文物變成了一種精神象征。
正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曾說的,文物修復(fù)的過程便是在與歷史對話,與歷史中的人物對話,通過文物窺探歷史要說的話。
如果國寶會說話,一定有好多話要對后來人講,這個節(jié)目就是在做這件事。
化身一件件文物,變成節(jié)目中的主角,訴說塵封千年的心里話。
摘取幾集比較經(jīng)典的文案:
很高興能有一個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能受到大眾喜愛的節(jié)目
短短的紀錄片不長,按照歷史的發(fā)展順序,每集不過短短五分鐘,簡略的描述了一下一件寶物還有一些猜測和感悟
古代的一些東西尤其是新舊石器時代的文物看起來不如后面的青銅器那么的引人注目,如果我是在博物館看到,可能也不會駐足太長時間,但是它的歷史價值不可否認。我喜歡文物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證明了以前的歷史是發(fā)生過的,是真實的,而這些石器毫無疑問將這些歷史的范圍更加擴大了
北方在古文化里面確實要勝南方一籌,尤其是河南
[https://mp.weixin.qq.com/s/_HOWxXFYR4ZawWEzMzUNCw]
《國家寶藏》和《如果國寶會說話》是我在選修課里利用率最高的兩檔節(jié)目,我做統(tǒng)計是為了能快速檢索我需要的朝代或是博物館館藏。比如我上周要講陜歷博的文物,我就可以在我做的表里檢索“陜歷博”,然后把相關(guān)視頻下下來給他們邊看我邊講。這周講唐代文物,就可以在表里檢索“唐”,就有唐代的各類文物出來。雖然做表挺辛苦,但磨刀不誤砍柴工,而且這也算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吧
【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一季】如果國寶會說話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