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這樣的人造人,只是程度不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特的亞當,但每個人也都會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是再平凡不過的俗人,每個人開始都以為自己有很多優(yōu)點,但逐漸的每個人都發(fā)現(xiàn)世事的艱難,痛恨自己的出身貧寒就如同痛恨自己的出身是一堆死尸拼湊。
人本來都是善的,惡從哪里來呢,從不平等來,憑什么我貧窮,憑什么我只能待在社會底層,那些美好的東西憑什么不給我,所以我要報復。作者是想為女性伸張,但被不平等對待的不止是女性。
尼采會說,有本事你自己也爭當強人步入上流不就行了嗎
開始看這個節(jié)目是個偶然,先是偶然點開了《圓桌派》,忽然看到了小時候鳳凰衛(wèi)視上《鏘鏘》熟悉的身影,感覺十分親切,那時候總是在吃飯時,當我爭著要看動畫片時,媽媽總會拗著我去看那三個人的談話節(jié)目。當時覺得竇文濤還有點意思,而文道和子東這兩個人總是扯著我從沒聽說過的知識說著我也聽不懂的話。后來家里收不到鳳凰衛(wèi)視了,《鏘鏘》也就自然從我生活中消失了。
后來忘了哪一天聽說《鏘鏘》停播,雖然本身對節(jié)目沒什么感情,但畢竟它曾經(jīng)和我童年的某些記憶交織在一起,知乎一搜
《文學改良:中國的歷史從此分成兩截》
1917年1月1日,胡適發(fā)表了文學改良。前后歷時5年,終將中國歷史分成兩截(文言文/白話文)。為何白話文會成為種趨勢?首先,他是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結果,其次,現(xiàn)代國家動員的需要(部隊動員)。為何要以白話文替代文言文?胡適給出了三個理由:①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白話文;(佛經(jīng)譯文)②世界通例,中國也不例外;(但丁-神曲-意大利文、馬丁路德-圣經(jīng)-德語)③更清晰得表達出寫作者感情和思想。
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的時候只有26歲,放在現(xiàn)在就是90后
一千零一夜——狂人日記
有關作者:
1. 37歲的魯迅 ,作為公務員心灰意冷,很奇怪地寫了一篇小說。
2. 錢玄同請魯迅給《新青年》供稿。魯迅說,在一個沒有窗的鐵房子里昏睡,最終會死去的人,他們不可能逃出去。把他們叫醒,豈不是更痛苦。錢答道: 你又怎么知道未來不會有人能砸開這個鐵屋子呢?魯迅認為錢玄同說的也有些道理,就決定寫些東西。這就是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有人認為是第一篇現(xiàn)代小說的來歷。
3. 魯迅選擇以一種當時不入流的小說雜文作為挑戰(zhàn)主流文體(詩文)的方式。
最近開播了好幾檔打著文化綜藝名頭的節(jié)目,邊用流量吸引粉絲,邊用創(chuàng)新形式改編文化加以傳播,效果自然是不錯。
最起碼,它們都做到了傳播二字。
但,這些節(jié)目若是放在一個人面前,頭頂?shù)摹拔幕泵弊涌峙戮鸵遄谜遄昧恕?br>
米姐說的這個人,就是梁文道(以下統(tǒng)一簡稱“道長”)。
跟著他一起強勢出鏡的,是從1月份開播至今,依舊以豆瓣9.6的高分穩(wěn)居國產(chǎn)文化類綜藝頭把交椅的——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圖片10>
道長這個節(jié)目,是讀書的。
很純粹的,僅僅一個人,走在夜間的街頭、巷尾,地鐵、公交,拿出一本書,逐句解讀它背后的故事。
不過經(jīng)過三季的歷練,《出走季》的道長,將腳步邁出去了。
講陳獨秀的《文學改良芻議》他去了北大;講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他去了地壇;講《絲綢之路新史》他去了敦煌.......
就像他開篇說的,想以此嶄新的方式喚起年輕人的信仰。
畢竟,很多年輕人手里早已被各類電子產(chǎn)品替代(好吧,包括米姐),看書、讀書的時間本就不多,若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含義更是奢侈的要命。
本期中道長通過分析《狂人日記》這篇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位文壇巨匠—魯迅的思想及創(chuàng)作狀態(tài)。
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有兩個點讓我印象深刻,道長說魯迅先生認為中國大眾之所以沉默,有三個原因:一是勞苦大眾長期處于等級社會中,已經(jīng)適應了這種被壓迫的狀態(tài);二是在社會中,大家被隔開,類似原子化,同理心差,難以感受他人的痛苦,只能感受自己痛苦;三是文藝小說美化現(xiàn)實,沒有批判,大團圓結局來誤導大眾,逃避真實的問題,以求心理安慰。正是上述原因?qū)е铝说讓用癖娋裆系穆槟静蝗?/p>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慢慢看,點點記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