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的片子一部比一部意味悠長,《東京物語》和 《麥秋》再到《我長大了,但......》
我越來越近貼近了他的電影,思辯的東西他是擺出來了,然后再讓人漫不經(jīng)心地掠過它,或許摩擦出的火花很耀眼。終會灼人的眼嗎
~~~~~~~~~~~~~~~~~~~~~~~~~~~~~~~~~~~~~~~~~~~~~~~~~~~~~~~~~~~~~~~~~~~~~~~~~~~~~~~~~~~~~~~~~~~~~~~~~~~~~~~~~~~~~~~~~~~~~~~~~~~~
如同我的標點符號一樣,他的尾巴 或者說結(jié)尾都刻意而綿長
當(dāng)然也是很老的隨筆~~
偉大的作品永遠都不會過時,相反,給不少現(xiàn)代的作品提供了思路和原型。
《我長大了 但》(它的英文名字為《I was born but》)是小津安二郎導(dǎo)演的一部默片喜劇。1932年在日本公映。這部電影聽名字就很有童趣,但又帶著一絲若有似無的憂傷。讓我想到了繪本的名字——《當(dāng)世界還小的時候》。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名字就忍不住去聯(lián)想它的故事:我長大了,但人生艱難,還是另一種故事?
電影從兩個小男孩隨父母搬到郊外之后漸漸展開,記錄了他們兄弟二人開始被當(dāng)?shù)氐暮⒆訋团懦?,之后融入這個群體
小孩子好不容易在異鄉(xiāng)站穩(wěn)了腳跟,哪怕就算現(xiàn)在“征服”了老板的兒子,但是發(fā)現(xiàn)最后還是和父親的地位息息相關(guān),未來還是要給老板的兒子打工。
有些東西真的是千古不變的吧。
小孩問:
爸媽其實沒有解答,只能擁有美好的期待,而美好的期待這種東西,基本都沒什么用:
到了最后,還是變成輪回,孩子的孩子也會這樣問吧:
第一次知道小津安二郎是在閱讀《侯孝賢電影講座》的時候,侯孝賢借由小津談電影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他說自己看的第一部小津電影就是《我出生了,但......》,但怎么都看不下去。后來過了很久,到了法國,又看,才覺得好看,而且對小津的片子發(fā)生了興趣。侯孝賢喜歡這部電影,說是小津的早期代表作。
因為這個緣故,找來這部電影看,一點都不覺得枯燥,覺得很好看。
一開始的是覺得活潑,有喜感。初來乍到的孩子和當(dāng)?shù)氐暮⒆影l(fā)生爭執(zhí),磨磨蹭蹭不肯去上課,逃學(xué)去草地上玩一天,寫字練習(xí)得個“申”的評分.....都好玩好笑,以為是喜劇片。
但是,接下去心情就慢慢沉重起來。兩個孩子在和別的孩子的爭斗中,慢慢占了上風(fēng),慢慢可以點倒別人,做了老大,這時,開始了拼爹。大家都說自己的爹牛逼,當(dāng)裁縫開靈車能把“牙齒”拿出來等等都是炫耀的資本,孩兒天性,爛漫天真,好玩得很。輪到兩個熊孩子了,看著坐老板的車回來的爸爸:
“看,那是我爹!”
“那是我爸爸的車。”
然后兄弟倆第一次知道感受到了隱隱約約的窘迫。
看電影的一段
“我出生了,但……”底色灰暗的童年喜劇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