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上映于1932年。正是日本持續(xù)50年戰(zhàn)爭的時期前段。電影里很多地方都有映射出這一點,比如教室里的“爆彈三勇士”的字牌,亦或是當父親問到孩子將來的夢想,而孩子回答“大將軍”等,都體現(xiàn)出在當時的年代,武士是在日本除了帝皇的最高等級。而也正因為這樣的一個背景,讓小津安二郎原本想要拍攝的喜劇,到最后變成了一部令人反思的頗為傷感的作品。
電影的開始講述了孩子們和父親搬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在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嶄新的。房子,土地,人群。從電影里我們看到,主人公一家住在火車鐵軌旁,而在當時,火車時是最高的城市化象征;它象征著時代的進步,也映射出主人公一家地位等級的提升。
孩子們剛剛到了新環(huán)境,不免被人欺負。但他們不甘心,于是找到了賣酒的男人,借著母親向男人買了酒,讓男人幫他們出了口氣,教訓了一下那個平日總是欺負他們的另一個小孩。這時,當他們指著又一個坐著的小男孩要求同樣也要教訓他一下時,賣酒男人說,“他不行。他的父母買的酒比你家的多?!边@時,等級地位就很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了。
題記:
不知他們今后是否要忍氣吞聲地活下去
―――卡夫卡·陸(KavkaLu)
小職員的吉井有兩個孩子大郎、次郎,吉井為了巴結(jié)公司董事巖崎而搬到離巖崎家很近的郊外,孩子也因此轉(zhuǎn)學,雖然兩個孩子天資聰明,卻時常因為這里的孩子欺生而挨揍,他們更因此逃學,為了改變自己老被欺負的局面他們借助別人的武力打了孩子頭,他們成為了新的孩子王。一天,他們在巖崎家看家庭影片偶然發(fā)現(xiàn)平時威嚴的父親為了取悅上司經(jīng)常扮演小丑角色,這件事讓兩個孩子十分郁悶,他們指責父親的點頭哈腰的樣子并以絕食表示抗議,母親勸導了孩子們,最后,孩子理解了一家之主的父親為了生計的不容易,于是,和父親和解了,當新的一天來臨,孩子們和父親又一次踏上了去學校的路,他們再次遇見了巖崎家的孩子……
小津的這部無聲片的題辭里寫著:寫給大人看的漫畫。這正是表明了小津的處世態(tài)度,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在孩子的心目里就像漫畫書。這部充滿了童趣的影片喜中含悲,從孩子的視角折射出30年代日本小職員的苦悶和無奈,從中可以了解日本等級制度給大人生活帶來的心靈挫敗
偉大的作品永遠都不會過時,相反,給不少現(xiàn)代的作品提供了思路和原型。
《我長大了 但》(它的英文名字為《I was born but》)是小津安二郎導演的一部默片喜劇。1932年在日本公映。這部電影聽名字就很有童趣,但又帶著一絲若有似無的憂傷。讓我想到了繪本的名字——《當世界還小的時候》。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名字就忍不住去聯(lián)想它的故事:我長大了,但人生艱難,還是另一種故事?
電影從兩個小男孩隨父母搬到郊外之后漸漸展開,記錄了他們兄弟二人開始被當?shù)氐暮⒆訋团懦?,之后融入這個群體
“我出生了,但……”1932年度佳片,對無常的鄭重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