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什么都不會的人
不識字,沒常識,,如白癡一般盯著電視機換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但是卻成為了一群所謂精英的心靈支柱
僅僅因為他會看著你微笑點頭,然后說一些不相干隨便你去理解的話
每個自以為是的人心中都有一條已經(jīng)設定好的路
不再需要建議,不再需要教導
我們只需要聆聽只需要贊同
評價一部電影的優(yōu)劣可以從很多個角度,最根本的還是人們可以從中獲得什么。
本部影片用充滿喜劇色彩的手法諷刺了當今社會中各個層次。
對于上層社會,諷刺他們思想閉塞,雖然擁有無盡的財富和權力,但他們只能局限于一個小圈子,沒有知心朋友只有利益盟友,說起來也是很痛苦。
Chance的出現(xiàn)為這個閉塞壓抑的死水注入了鮮活的生命,Chance的一切都是特殊的、誘人的,雖然他只是一個先天發(fā)育不足的弱智兒。
但這絲毫不影響上層社會對他的認識,都認為他是一個含而不露的智者,說話雖然很直白詭異,但驢唇不對馬嘴的言語讓他們覺得其中另有含義。而影片最后,那幾位抬著ben棺木的老者代表著能夠左右美國的豪門,他們決定著美國乃至世界的走向,而他們最終選擇推舉一位園丁作為美國下一任的總統(tǒng)。這既是本片喜劇色彩的包袱,也是對上層社會的諷刺。
對于中產階級,譬如FBI、CIA、Press中的部門領導,面對Chance這種調查泥潭時,他們的行為真乃現(xiàn)實社會從政者的寫照: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不考慮從正面途徑解決(或者根本沒有能力),而是祈求通過權術來蒙混過關
暢斯(彼得·塞勒斯 Peter Sellers飾),一位頭腦簡單的老園丁。他一直生活在華盛頓的一間老房子里,從未離開過。他全部的生活就是看電視,看電視成了他唯一與外界溝通的途徑。在長期的累積之下,他的整個思想行為和世界觀已完全電視化。然而他的雇主突然去世,暢斯一下子變得無處可去,孤苦無依。面對陌生而又新鮮的世界,他頓時亂了方寸。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后,暢斯居然成為富有的華盛頓商人伊芙(雪莉·麥克雷恩 Shirley MacLaine飾)和本(茂文·道格拉斯 Melvyn Douglas飾)的座上賓。他憑借在電視上學來的“廣博”知識,技驚四座,甚至當上了政客們倚重的智囊。
本部享譽70年代末期影壇的政治諷刺喜劇《富貴逼人來》,是笑匠彼得·塞勒斯的最后遺作。本片榮獲1980年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并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入圍1980年第33屆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看的時候蠻多感慨,看完后開始犯困,于是就簡單寫一點吧。
園丁Chance幾十年沒有出過門,他的世界就是花園和電視,幸好那個時候的電視單純,他沒有被帶壞,于是他始終保持著單純,于是當所有人在世俗中忘了人生如潮此起彼落的常識的時候,他還是記得春夏秋冬,冬盡春來。
有意思的是,當他置身于一群上流社會人士中時,他除了說著簡單的話外,還有著沉默和不置可否,于是一次宴會后,掌握8國語言,擁有兩個學位的傳聞就四處飛揚了。那個時候我在質疑,他應該什么都懂吧,一點都不傻。
好笑的是,那位在他當園丁時就認識他的律師,最后居然認為當初被Chance騙了;當天在對別人說他是園丁的時候,每個人都認為他是從事相關行業(yè)的生意人。
這個人無欲無求,即使在擁有金錢、美女、權力后,也毫不在意就離開了,還走得那么隨意。他永遠只是一個園丁,一個福大命大的園丁,因為這種簡單,即使走在深水邊,他也不會失足踏進去。電影結局美極了。
看完后沒有太愛這部電影,寫完后發(fā)現(xiàn)大愛,于是四星改為五星。
Being There的影評 BY Roger Ebert
Roger Ebert是《芝加哥太陽時報》的影評人,自1967年起,直至他2013年離世。1975年曾獲普利策杰出評論獎。這一篇《富貴逼人來》的影評寫于1997年(Kasparov敗給深藍的那一年)
原文鏈接:
https://www.rogerebert.com/reviews/great-movie-being-there-1979
國際象棋大師Garry Kasparov敗北于IBM的深藍計算機的那一天,我在腦中回想起1979年的電影《富貴逼人來》。國際象棋冠軍說,深藍有他理解不了的地方,讓他害怕。某些瞬間,就仿佛……它在思考著。誠然
這是一部喜劇~但這不是后世泛濫的那一種類型。
這部電影是不同于果戈里的欽差大臣的那種故事。
果戈里的我愿意將其稱為寓言,而這部電影我則更愿意稱其為神跡。
這部電影運用了非常多的指代,與隱喻。當然,我說的不僅是園丁那件事。
這像是解一個謎語。
而觀察整個故事的視角,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經(jīng)注意到了,就是片尾的踏水而行,這一個鏡頭與前面葬禮上共濟會三角眼睛的墓碑將整部影片的宗教意味推向了頂點。
這是整個謎語的線頭,循此下去,一切就會因然而解。在細節(jié)上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就不在此贅言了。
另外我想提示給大家?guī)讉€讓我思考的細節(jié)。
其一,蘇聯(lián)使者提到的克雷洛夫寓言。
其二,全片反復穿插病痛,治療,死亡,平和
其三,是當主人公走出老屋后,與那個黑人年輕人的對話,那個黑人青年叫主人公帶信給的人是,拉斐爾。正片中他從未找到拉斐爾。而在片尾的花絮中,主人公幾次笑場的終于將口信說了出來。
拉斐爾不僅拯救軀體,也拯救信仰。
這是一個喜劇。
富貴逼人來:1979推薦,人的異化行為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