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比·卡普爾是個個人特色極強的演員,有著自己的表演風(fēng)格,辨識度也很高。覺得他皮起來的時候跟胡歌有點像,憂郁起來的時候又有著和阿德里安·布勞迪一樣的眼睛。
薩爾曼·汗在這部電影中客串一個“負心人”,當時看這部電影就是因為有他的名字才去看的,結(jié)果粉上了蘭比·卡普爾。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電影,不管是風(fēng)塵女對男主的愛,男主對女主的愛,女主的等待,“負心人”的離開,還是老太太與外鄉(xiāng)人之間的類似親情的感情,都是值得細細揣摩,慢慢思索的。
下午打開電視,看到了這部歌舞片,這是我第一次愛上了歌舞片的感覺,以前看歌舞青春的時候,總是在一半的時候關(guān)掉,沒意思,而這部歌舞片實實在在的打動了我。
它像一部舞臺劇一樣,如同《雨中曲》一樣的舞臺布景,很深邃的藍色基調(diào),很漂亮的舞蹈,很動聽的印度音樂,很養(yǎng)眼的男女主角。
最近在看俄國文學(xué),從妥耶妥耶夫斯基到安德烈耶夫,放假前本來想看《白夜》的,一直沒空,放假了卻覺得老妥的文字太難懂了,全是大段的心理描述,有著意識流般跳動的思維,看到一點點就覺得進不到故事里。安德烈耶夫的《撒旦日記》這兩天才開始看,下午看了第一篇中篇,沒有什么劇情,確實十足的抗爭,一個平凡人的毀滅。其中很多句子寫得很好,尼采的思想像是全篇的核心,大概這只是安德列耶夫的早期作品吧。我還是等著看他的《撒旦日記》這篇文章。記得還有一部叫《撒旦日記》的電影,不知道是不是改編自這個的,貌似是部經(jīng)典之作。
《魔幻藍詩》據(jù)說是改編自《白夜》,看來我一定要仔細看看這篇小說了。很多人對這部電影評價不高,布景不真實了,劇情淺白,…
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我打了兩次岔。
一次是Sakina幾次恍惚,以為她眷戀的那個為國家工作的秘密情人到了,可事實卻落空了。當時我在想,或許因為母親的悲劇,Sakina年紀輕輕得了抑郁癥,產(chǎn)生幻覺,走進了“等待別人”的強迫癥中。呵呵,這應(yīng)該是美國電影思維。變態(tài),經(jīng)常擰巴地展現(xiàn)人性。
還有一次是Raj的堅持和癡情有一刻打動了Sakina, Sakina幾欲跟Raj走回他的家。雖然從一開始我并不喜歡Raj又唱又跳,年輕單薄的形象,但經(jīng)過他一個多小時的癡心浸染,也逐漸接受了這樣的安排。當時我在想,生活或該如此,這樣的結(jié)尾真溫暖。嗯,這應(yīng)該是中國電影思維。務(wù)實,永遠不相信會有奇跡出現(xiàn)。
非常喜歡電影中Sakina和伊曼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鏡頭,拍得極其唯美。其他配角的表演也很不錯。比如Sakina的奶奶,Raj住的旅館中的那個等待兒子的老祖母
童年,看過很多印度歌舞劇,都忘了名字。這些年,偶然看到一些,都不很滿意,完全不是那個味兒?!稅廴耍⊿aawariya)》讓我找回了昔日的感覺。
印度歌曲果然符合“梵音”這一稱呼,他仿佛是從天際飄來,又向天際飄去。或許,印度語天生適用于歌唱。
《愛人(Saawariya)》的故事很簡單:
一個外鄉(xiāng)人來到一個小鎮(zhèn),靠在歌廳唱歌維持生計。外鄉(xiāng)人面容俊朗,歌喉美麗,最可貴的是他有一顆純潔而光明的心——他希望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帶來快樂。
鎮(zhèn)上的一個妓女第一次見他,就被他深深的吸引,并且百分百喜歡上了他。但妓女并沒有勾引他,而是屢屢為他指點迷津。
在妓女的指引下,外鄉(xiāng)人來到了一家“家庭旅社”,準備在那里落腳。房東是一個古板的老太太,一開始并不準備接納這個身無分為,人生地不熟的外鄉(xiāng)人。但是外鄉(xiāng)人用他單純的愛心融化了老太太冰凍而孤獨的心。原來老太太的兒子“為了國家,為了理想”毅然離開了母親,從此杳無音信。外鄉(xiāng)人的一個擁抱讓老太太幸福地哭了,老太太也把他當作又一個兒子。
外鄉(xiāng)人在橋邊邂逅了一個憂怨而美麗的女子。他第一眼就迷上了他…
《愛人》Saawariya——夢幻的藍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