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里尼設(shè)定的“騙子”形象有著雙重悖論的生存意識。
奧古斯特和畢加索均為家庭倫理所牽制。畢加索因妻子選擇回歸正常的生活,而奧古斯特卻因女兒走向了更深的欺騙行徑,最終免不了悲劇的結(jié)局。他們是自己舞臺劇中的演員,為自己創(chuàng)造角色、劇本,以此騙取錢財?shù)靡陨?。同時,他們是現(xiàn)實最大的失敗者,正因為現(xiàn)實對他們產(chǎn)生了背離,他們才甘愿活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角色中。至少,奧古斯特如此。
朋友圈上因為沒看過三傻,不知道“阿米爾汗”的著名,讓好友們“驚詫”了一番。是要去看看三傻了,不過這幾天有一件更高興的事,我終于看完了費里尼的孤獨三部曲。看《卡比利亞之夜》和《大路》的時候還在新加坡,算起來不知不覺已經(jīng)7年了。
《騙子》講的是一個48歲的一事無成的老騙子的故事,最后死在山崖邊,死在了掙扎和內(nèi)訌里。對于我來說,這何止是一個意大利騙子的故事,改頭換面一下,一個四十多歲的一事無成的女IT的故事,最后的日子止于孤獨落寞——簡直就是我自己的故事。對于48歲的奧古斯特的落寞和孤獨感同身受,他脫下神父的外套,回到城市里,同道中畢卡索早早地回家約妻子女兒共進晚餐享天倫之樂,到酒吧,羅伯特立刻勾搭了女人尋歡去了,撇下奧古斯特一個人。他請樂隊喝酒,自己拿一杯坐下來,與一個舞女搭訕,被無情的拒絕了。眉眼之間、舉手投足間,無盡的落寞。
奧古斯特的兩個同伴,一個是年輕的會畫畫的畢卡索,妻子期待著他能如愿以償以畫畫為生,他卻整日出去行騙,回到家面對妻子繼續(xù)行騙,什么自己從事銷售工作等等
這片子有點讓人細思恐極,片子一如費里尼其他作品一樣的吵鬧、不利于睡眠,但不只是從結(jié)尾,而是從全片透露出的那種孤獨感卻始終籠罩。
讓我不禁覺得,似乎從頭至尾,只有奧古斯特一個人,而他之前的摯友,無非就是他人生階段和不同個性的投射。說著做這一行不能有家人,但家人卻是他一生的牽絆。
畢加索就是那個年輕有理想、有才華卻苦于沒有途徑實現(xiàn)的他;另一個同伴就是想要偷奸?;s有著現(xiàn)實主義浪漫的他;而女兒則代表了他心底的善良和純真。
但現(xiàn)實是,在整個生活中
偉大的符號互動論社會學(xué)家戈夫曼自《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一書出版以來就不斷受到批評。也許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在演戲的論斷戳傷了那些標(biāo)榜自己做事總是誠心誠意人的心,也許過分強調(diào)人的表演性確實有失偏頗,但對于一群行騙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確確實實倒是一場又一場的表演。如果是電影里的騙局,那就是表演中的表演,面對二重觀眾,形成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局面,譬如費里尼的《騙子》。
電影開場就是騙局,三個騙子構(gòu)成一個表演的劇班,利用人們貪婪的心理,用廉價的“珠寶”來換五十萬里拉的“超度費”。在第一重觀眾,也就是被騙的人那里,前臺的表演天衣無縫,稀里糊涂就送掉了50萬。然而第二重觀眾即電影觀眾,卻是可以同時看到前臺的表演和后臺的密謀,甚至某一時刻當(dāng)演員以為表演被拆穿時,電影觀眾可以觀察到他們的惶恐和故作鎮(zhèn)定??措娪暗娜嗽谶@里輕易拆穿騙子的合謀,但“說謊者”費里尼,不過又是搭建了個劇班,好教人相信,騙子們的行為符合大眾預(yù)期:沒良心,唯利是圖。
之后,三個人的劇班撤離,只剩下了一個
這是一部講述騙子的電影,對于一個騙子來說最可悲的不是騙不了其他人,最可悲的是連自己都欺騙不了。
執(zhí)導(dǎo)該電影的是意大利著名導(dǎo)演費德里科·費里尼,他早期的電影偏現(xiàn)實主義風(fēng)格,更多的是關(guān)注那些孤獨、壓抑和脆弱個體的無望、無助、無力的生活,后期則一反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的寫實風(fēng)格,更多的是沉醉于意識流、超現(xiàn)實的奇幻世界,前期偏新現(xiàn)實主義,后期偏新浪潮主義,《騙子》則是通過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展現(xiàn)了騙子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
在電影中主要是講了三個騙子
騙子生涯中的自我呈現(xiàn)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