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只看了幾眼,是大年夜里電影臺放的吧,以為會放熱鬧的賀歲片,結(jié)果看到的鏡頭剛剛好是十三在軍隊里做編劇,和跳大腿舞的那位同行打架,那片段用零零發(fā)里的評價就是,略顯浮夸(其實(shí)是非常浮夸)我沒看前因后果,就判定他是為了搞笑硬撓人癢癢,還抱怨電視報上介紹說男主角因此片獲得金馬獎簡直胡扯,如不是胡扯,那就是金馬獎腦袋進(jìn)水了。
這片算小冷門,不知道怎么昨天忽然發(fā)神經(jīng),就到土豆上把他看了。
唉~~~~~~~~~
戚戚然~~~這么狂,這么清醒,這么天才,這么慘~~~~
這電影,把人生能給都給了十三,好出身,天才,狂傲,刻薄,善良,理想,堅持,自殺,瘋狂,落魄,哀傷~~~~~~~非常滿,謝君豪前半段舞臺劇影子那么濃,卻并不難看,怎么看,都是十三在作戲,不是他,后半段那發(fā)瘋和凄涼,鏡頭又拉遠(yuǎn)了,好的劇總是笑中帶淚,生怕狗血潑的遍地讓你壞了胃口,說來說去,還是逃不過那句話,天才不是早死,便是瘋子~~~~那最后的流浪漢鏡頭的大特寫,無異于人群中你我的眼睛,只是定格不同,我竟然信了十之八九的流浪漢也許都有精彩人生~~~~~
我在楊典的書里讀到過一些極具啟發(fā)性的話,比如,“文學(xué)是生活的反相”,比如,“我們是順著在生活,倒著去寫作”。假如對這些話真心贊同,那么,《南海十三郎》這樣的電影就好像被排除在外了,因?yàn)?,顯而易見的,我們在其中體會到一種血淋淋的真實(shí),我們會覺得,這是生活的真相,而不是什么“反相”。
除此以外,楊典還說過,“不事文學(xué)才是真文學(xué)”,顯然,十三郎并非“不事文學(xué)”之人,但他又非常接近我所理解的“真文學(xué)”,那么是不是說,文學(xué)應(yīng)該有兩種評價體系,一種針對卡夫卡式的
學(xué)姐說她看完哭了,我本來不懂,看到一半忽然懂了,是關(guān)于一個人一生的落幕的感傷。
一早猜想那個說戲人是不是和十三郎萍水相逢的那個小乞丐,但也不確定,看到結(jié)尾才發(fā)現(xiàn)原來確實(shí)是那個小乞丐。
十三郎傳奇的一生,少年神童,青年風(fēng)流倜儻一朝成名一身傲骨,三十八歲瘋癲,七十四歲死。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都在流浪中度過,本來可以恢復(fù)戰(zhàn)前風(fēng)光,結(jié)果阿唐早死,變得比和阿唐重逢前更落魄。
也許從打仗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一生的結(jié)局,不與任惜花之流同流合污,任惜花是不是某種意義上的世俗呢。他暴打任惜花
“有些人上天都不忍讓他老去,所以早早的讓他去了另一個世界”——這是阿唐;
“有些人的一生雖然潦倒,他卻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傳奇”——這是十三郎。
一開始我以為十三郎可以在那十年找到自己的位子。他喜歡“正能量”的題材,在那十年或許會有他的立足之地,雖然他的藝術(shù)是在為政治服務(wù),但他不至于如此落魄。不過轉(zhuǎn)念一想,如果他成為了政治的工具,他是否還會愿意繼續(xù)創(chuàng)作呢?所以他在那十年來臨之前就瘋了??尚Φ氖蔷尤皇菫橹粋€跟他根本就沒有結(jié)果的女人。
也許這就是天才眼中最純粹的愛情
記得大學(xué)將要畢業(yè)的時候,一位故人從QQ上傳給我一首歌,叫做“稻草人”。稻草人是田野里的小傀儡,用來嚇嚇烏鴉麻雀,樣子丑丑的;但這首叫做“稻草人”的歌卻蠻溫柔,也很動人;雖然歌詞很淺白,但人生里的很多事情,又怎么去深刻呢?
聽這首歌,又叫我想起“南海十三郎”……
我喜歡此君的藝名,“南海十三郎”挺中聽的,比起他的原名江譽(yù)镠,也更叫人熟知。
這也是一個悲劇。一個人不能痛快地活在父輩所賜的名字中,而卻活在另一個文藝的虛幻浮生,另一個塵俗的時空……
南海十三郎一生最轟轟烈烈,也是最沉痛的事情,就是他不愿意做一個稻草人。
他的才華,他的心氣,他的遭際,都不允許他自己做一個稻草人。
他是有血肉有肝膽的;他怎么能接受,在浪漫輕快華爾茲一般的人生中,做一個稻草扎成的偶人,孤獨(dú)落寞地死站在那空曠的田野里?任憑一群烏鴉麻雀來躲閃與嘲笑?任憑村中撒野無知的孩童,將其來鞭笞和玷污,玩弄和丟棄?
可是,他不做稻草人,他就只好不斷譜寫出自己的悲劇。盡管這悲劇也不能全然算是他自己的作品。
真正有才華的人
“南海十三郎”不瘋魔不成活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