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紀錄片整體節(jié)奏的重要性
(內部)《紀實72小時》第二部的片頭,總是用人們的一句話來引出紀錄片,這樣提高了觀眾的觀片興趣。片尾還增加了有趣的花絮,讓觀眾也了解到節(jié)目組,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這樣的紀錄片沒有那么的枯燥。第二部的整體節(jié)奏更加具有緊湊有條理,雖然同樣是通過時間線性進行編排采訪人物,但場景轉換與視聽配合給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更具人間煙火氣息的紀錄片。所以我認為素材整理后嘴重要的是鏡頭之間的拼湊,要使敘事更加完整,更加有邏輯性,同時努力做到創(chuàng)新有新意
沒看過NHK的。中國版看了兩集,長沙和昆明,我覺得很好看。
任何模式的引進,總是要本土化,看到各平臺的評論,很多都拿來跟“原版”做比較,其實真沒必要。我們沒有那樣的生活,沒有物哀侘寂的傳統(tǒng),所以也就沒有那樣的影像語境。
中國版從策劃、選點、調研、拍攝、剪輯都拿出了十足的誠意。價值觀正確,制作精良。每一地都試圖尋找一個主題,透出城市氣質,符合大眾認知。
長沙那集,一個冒著煙火氣的小餐館,在一個熱鬧城市的熱鬧街道,一年中最特殊的三天。大部分是夜戲,一個個故事
沒看過日版。
中國版看了一集,覺得還是有一些問題的。
一是旁白不出彩,甚至覺得應該出無旁白剪輯版,文稿不感人,聲線也不溫暖,如果真是實拍72小時的話無旁白剪輯版根據情緒和時間流動是可以剪出來的;
二是剪輯太簡單,鏡頭不豐富,純粹都是單一指向鏡頭,缺乏人物環(huán)境關系呼應鏡頭;
三是提問太淺嘗輒止,看開頭還以為是店鋪的美食廣告;沒有事先的固定設計問題,除了是不是常來吃飯以及這么晚了來吃飯這兩句,甚至只有這兩句的話提問方式也可以不那么僵化
看了中國版紀實72小時第一集,著實有點失望。
首先,標題就單純的地名位置,沒有體現(xiàn)主題,沒有吸引人眼球。其次,人是找了,故事也說了,但感覺就是簡單的拼接,就是如果你擺在其它一個地方也是如此,沒有突出選擇此地方的一個原因主線。接著就是選擇采訪對象大部分是選擇深夜凌晨來吃飯的人,套路太明顯。其實可以不拘泥于來吃飯的人,餐館里通宵達旦工作的老板員工也可以采訪,還有對食客可以多點跟蹤采訪。
提的問題也有點尷尬,反而是被采訪者善于回答。例如武漢大學的小哥哥
《紀實72小時(中國版)》一碗米粉,一份故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