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揭露食品公司黑幕,還大眾食品安全”的目的,是好的。
不過由于存在利益相關等較大問題,難以讓人信服。
1.紀錄片拍攝的內容缺乏一定的結構性,不成體系,讓觀眾不易理解;
2.紀錄片中基本上是一方的辯詞,缺乏另一方的辯詞,不能做到“兼聽則明”;
2對“食品公司”不利的言論,多來源于與“食品公司”有利益沖突的人,比如說雞農(見圖1)。更致命的是,作者更是利益相關者(見圖2圖3),某種角度上,自己便是“食品公司”的“競爭者”,有生意競爭關系。
附上截圖: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連著看了《We feed the world》、《Food, Inc.》
一部是法國人拍的,一部是美國人拍的;一部是從食品公司的角度,一部是從農民的角度。都是在講食品安全的問題,兩部電影的觀點都很鮮明,即現代農業(yè)和食品生產跨國公司存在著極大的問題,主要包括:
1、環(huán)境持續(xù)惡化,特別是一些欠發(fā)達的農業(yè)大國
2、貧富差距拉大,不僅是欠發(fā)達國家的農民,發(fā)達國家的農民也有這個問題(而且這也間接導致了非法移民以及饑荒的發(fā)生)
3、食品品質的降低,改良品種注重產量和外觀而欠缺品質
4、傳統(tǒng)農業(yè)的喪失,不僅是物種的消失,還包括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
5、被隱瞞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大眾健康代價
6、食品價格的倒掛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必要的浪費(糧食的畸形消費)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食品安全和傳統(tǒng)農業(yè)喪失這兩個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在看這兩部電影之前,我還認為我們國家那些處于原始積累階段的廠家是最嚴重的,但這兩部電影告訴我,只要組織利益和股東權益是最終的追求目標,全球的食品生產企業(yè)沒有什么兩樣。國外的大型食品公司只是做得更隱晦,更善于偽裝罷了。
一部好的電影不是因爲他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而是揭示未曾被足夠關注的問題。
“食品公司”就是這樣的電影。
在琳瑯滿目的超市貨架上,看似選擇繁多,實際的供應商卻不多。當我們的目光還停留在標簽圖片上那藍天白雲的牧場時,殊不知現代農業(yè)已經翻天覆地的改變了我們的食物鏈的形態(tài)。
我在看“食品公司”時,覺得有許多值得思考的議題:
* 現代農業(yè) - 快速的生産綫和人爲壓低的成本
快速增長的全球人口是高產量低成本食品的需求。要養(yǎng)活這麼多人,我們必須提供大量廉價的食物。農業(yè)的工業(yè)化和自動化是必然,但這過程的速度是否合理和過程的影響力大小卻值得考慮。
* 食品廉價的背後 - 究竟誰在買單?真正的代價是?如何計價環(huán)境成本?
* 消費者的知情權 - 技術發(fā)展太快還是我們太無知,教育在哪出了問題?快速變革,日益分工細化的社會中,如何跟上步伐,了解變革的真正影響?
* 食品工業(yè)的壟斷 - 不止是市場,更拓展到供應鏈的壟斷
供應商和生産商誰更大?誰該受到補助/控制?
* 政府監(jiān)管的力度和速度 - 令人屢次失望又無法放棄的FDA
月光書房QQ群:42326876,讀書會:國內外經典文學
如果我有城堡,我就把壁爐的火燒得最暖的那間留做書房;
如果能有公寓,我就把陽光充裕朝南的那間留做書房;
如果只有蝸居,我就把所住的地方整個兒改成書房;
如果 ,連蝸居也沒有,我就在夢里,用月光早一座完美的書房。
影片中講述者的著作,值得一讀。
我的基本假設是,人類和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樣,都是食物鏈中的一環(huán),人類在食物鏈中的地位,或多或少決定了人類是什么樣的生物。人類雜食的特性,塑造出我們的心靈與身體本質(人類的牙齒和下顎能夠處理各種食物,既能撕裂肉類也可磨碎種子,這就是雜食造成的身體特性)。我們與神俱來的觀察力與記憶力,以及對于大自然的好奇心與實驗精神,也大多拜雜食這個特性之賜。許多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包括狩獵與烹煮食物,也是為了破除其他生物的防御措施而演化出來,好讓我們能食用這些動物。有些哲學家甚至認為,正是人類不知厭足的胃口造就了人類的野蠻與文明,因為會把所有東西(包括其他人類)都拿來吃的生物,會特別需要倫理、規(guī)則和儀式。我們吃下的東西,以及吃東西的方式,都會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
生態(tài)學家告訴我們,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可視為競爭物種,為太陽能而戰(zhàn)。綠色植物會吸收太陽能,然后存儲在復雜的含碳分子中,而所謂的食物鏈,就是讓這些能量傳遞到缺乏這種吸收能力的物種身上
【食品公司】近乎完美!令人絕望的現實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