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被作為作業(yè)要求觀看時,我有些驚訝。因為這部片子的導演哈里斯是我很喜歡的導演之一。他為了這部片子付出了十年時光,他身心投入,從生活習慣到愛好的模仿和體會,終在2001年,將波洛克的短暫一生重現在我們面前。因此,我在大學時看這部電影,已經帶著一種敬畏之心,但卻沒有過多的去剖析。而幾年之后,再看這部電影,還需要完成一篇觀后感,我總覺得很有緣分。
《波洛克》的開頭和電影一小時三十六分鐘之后鏡頭里的內容是大部分相同的。但是,不同在于《生活雜志》的特寫,作為了全片的開頭。這本在1913年創(chuàng)刊的雜志,在美國可謂家喻戶曉,引領著時尚潮流,而它出現在本片的開頭,在我認為是寓意著一個關鍵。隨后,鏡頭轉向本片的男主角杰克遜波洛克。波洛克在被簇擁之中的眼神,平靜的凝望遠處,那個凝望的人還未出現,就回到了九年前。本片才算是正式開始。但是,看完這部片子的第一遍,再重看第二遍的時候,我覺得,那個開頭,就已經將哈里斯認為的波洛克的一生大概講述了。在短暫的繁華的開頭,波洛克的巔峰時期,“聲望,迷茫,李”這三個關…
之前在藝術哲學的課堂上從藝術史的角度分析過波洛克的畫,當然知道的也無非是些概念的東西,什么開創(chuàng)了滴畫畫法啊,打開了繪畫新局面啊云云。喝酒?用樹枝?在畫布上滴灑?連色彩都不用花開?直接罐頭就上?這些難免讓人唏噓,面對浩瀚的畫海,不必說古典時期的畫家,就是現代派中的蒙克之類的也是要畫的。這也太輕松隨意了吧。我當時還暗自想,哈,這樣也算,那誰都可以當畫家了。從理智上,我知道藝術發(fā)展到這一時期已經組織打破傳統(tǒng)了,但我還是難免以為這種打破很沒有意思,只是一種胡鬧?;蛘呖梢哉f知道我看了這個影片,知道了波洛克的故事,我才有明白,波洛克的確了不起。
波洛克是了不起的,他不可替代。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杰克森·波洛克,因為成為他要放棄太多,要犧牲太多。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純粹而義無反顧的心。未成名之前,波洛克的朋友也一再逼迫他,鬧到最后,那哥們說,這就是意義所在,你不為別人所動,堅持自己的。這就是你的特色。是的,這就是波洛克的特色。一生以藝術為己任不斷打破、打破、打破,這種打破是暢快的,他一次次創(chuàng)…
在生活當中,你有為融入團體而大同過嗎?在生活探尋的過程中,生活充滿著許多未解,社會存在著許多不公,人類存在著許多不善,有時候我們會為迎合而屈同??晌覀儍刃睦锸遣豢鞓返摹?br>畫家波洛克·杰克遜一開始給觀眾的直觀感受是個怕事的小孩,眼神老是微低著,不怎么說話,又彷佛一只謹慎的小鹿,特別是酗酒后小鹿更像是楚楚可憐的。所以影片以低沉的色彩為基調,彰顯了畫家波洛克一生從憂郁性格到最后貌似變化明朗性格的過渡,從容地講述了畫家波洛克·杰克遜傳奇的一生。電影以主人公巔峰時期為分界線
波洛克(1912-1956美國印第安納州加里市人)是第一個被歐洲關注的美國抽象畫家,他改變了從歐洲文藝復興到20世紀中期美國做為歐洲藝術追隨者的角色,他推倒了美國一直以來堅守具象主義的繪畫語言。他創(chuàng)作了舉世聞名的“滴彩畫”成了抽象表現主義的經典作品。
當然,美國當代藝術的蓬勃,離不開二戰(zhàn)后美國軍事、科技、經濟、政治的強大為藝術奠定的土壤,離不開強大經濟吸引來資本、眾多移民藝術家和藝術機構。但之所以波洛克能夠成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典型代表,得益于他受內心創(chuàng)造力與毀滅力交替驅使的藝術生命
首先,這個藝術家必須有一個挑剔的母親和一個工作能力出色的兄弟,而藝術家本人沉默寡言,在家中沒啥地位,經常遭到家人的冷落和白眼。在藝術家面臨灰暗的前途,精神極為孤獨、無助和憤懣時遇到一個賞識他,愿意照顧他支持他的伴侶。藝術家在伴侶的鼓勵和鞭策下取得一定成就,終于可以開個人展了,可是他最在乎還是母親和兄弟贊許的眼神,可惜因為成就得到外界的肯定很少,因此家人的反應很寡淡。
然后,貧困潦倒的藝術家在與自我的掙扎中終于找到突破自我的前所未有的表達方式,一炮而紅
【波洛克】畫影系列?不羈的靈魂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