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奇,長大之后的安建軍去了哪里?
我很驚訝,我后來遇到的很多從小在北京長大的同學(xué),壓根沒人看過這部電影。
我很懷疑,北京是否還有安建軍那樣的孩子,如果在公交車站那些京片子的小孩,會像安建軍那么單純,那么傻傻,那樣脖子上掛著鑰匙,穿梭在胡同和大院嗎?
謝謝我的九月,讓我覺得童年的一切都曾經(jīng)那么美好。即便是向往,向往之后你真正來到一個城市,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不同。真正長大成人,發(fā)現(xiàn)并非美好。依然卻能記得那個夏天給我們帶來的激動,那些曾經(jīng)為了一個個目標(biāo),重復(fù)練習(xí)帶來汗水的暢快淋漓。
題外話
導(dǎo)演居然是云水謠的 尹力 -- 我很贊嘆他在《我叫劉躍進》中黑社會的表演。
好片子給人力量,可以借以溫暖。好片子來了,《我的九月》。好片子不多,列在榜上,不管風(fēng)吹日曬時間拷打,牢牢釘在那,《我的九月》。兒時在電視上看到,這就是北京的生活:完整的四合院,不完整的下水道,響不停的鴿哨和奔跑聲,活蹦亂跳的小朋友和穿梭的自行車鈴,小學(xué)都像一個大院,不大的地方動輒就加上全國的名號。
勵志電影的關(guān)鍵因素我算挖掘出來了,別的不說,先來個討人憐愛的主角再說,《the blind side》里michael那張經(jīng)典勵志臉,同樣印記在這個名字是安建軍的小學(xué)生上。臉面找好了,再來個實際真實故事改編的硬化處理,最后整個高潮放在人性的四耀光芒點上,不引人深思也可以做到讓人回味了。90年的電影,再好的手法受到清晰度的干擾又能怎么樣,科技限制媒體亙古的哲學(xué)探討,這里暫撇下不說。但是,就像剪輯后加的模糊邊緣化處理般的破舊膠片機,拍下的影像卻酸酸的帶了老百姓的味道,平凡有的時候辛酸的有些不堪,卻也無畏的生活著,保持著頑強者的姿態(tài)。古老的韻味還是有些存在的價值,哪怕讓人類徹底拋棄利益的投入90分鐘,價值也是無限崇高的了…
自己捐錢,因為木訥不善言談,上報紙的卻是別人。
別人闖禍,自己去挨罵。
讓一個孩子從小就能經(jīng)受這樣的體驗,早五年就邁過怨懟和仇視的門檻,他長大會很健全的。
明明被刷了下去,沒有出場的可能,卻仍在流汗苦練。他真的是傻子么?
其實我一直沒意識到自己90年就看過這種有意義的電影了,與”肖申克的救贖“有些類似之處。
這是我最喜歡的兒童電影,可是在它上映時我卻一無所知,那時自己可能正打著瞌睡在電影院里和老師同學(xué)們看《大決戰(zhàn)》。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我高中畢業(yè),與童年已一別多時。
電影所設(shè)置的場景仿佛是兒時玩耍的最佳地點:一群孩子,一個大院,一位和善的老人。我小時候也住過大院,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光。一到暑假一大群孩子,父母上班去了,我們東家串完西家串。院子里有一位和善的老夫婦,我媽把鑰匙給他們。我從沒進過他們家,他們也沒招呼要我進去,但是好像好多家長都把鑰匙給他們,放學(xué)時間好多小孩在他們家進進出出。在那時我有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朋友,她說話女中音,冷幽默。我們一起去圖書館,那時可只有所謂的好學(xué)生才能辦圖書證,因為圖書館不想擔(dān)影響孩子學(xué)習(xí)的惡名。那時候?qū)W校里如果能有一位好老師,可是及其幸運的事。因為大多數(shù)老師以喝唬學(xué)生來維持自己的尊嚴,以罰抄課文作為教育的手段。并且他們不喜歡學(xué)生善于表達,認為孩子話多不好管。
就這樣影片集中了我兒時的所有理想,在這個氛圍中一個唯唯諾諾的孩子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沒有教條式的說教…
1990年,我的九月。我的北京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0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