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46分的電影 全程黑白色調(diào) 貫穿全片的屬于夏天特有的各種蟲鳴聲 大人們表面的安靜下隱藏著對國家改革的迷茫與恐懼 隱藏著對離別的不舍 鄰里之間的摩擦與和睦 讓沒有經(jīng)歷過90年代小城氛圍的我硬著頭皮看到了1小時20分 然后在看到小雷假裝挽著爸爸的手勢后淚奔到結(jié)尾 小雷穿上他夢想中帥氣的三中校服了 腰間系著爸爸臨走時送給他的皮帶 媽媽種的曇花開了 他站在曇花前安靜的笑著 他不知也不懂這個小城在這個夏天所經(jīng)歷的變革與變遷 他只知道他崇拜的三哥出獄了 三哥的父親去世了 爸爸寄來了禮物 他騎著自行車
四年前上映時看過一遍,對情節(jié)人物的具體記憶很快就淡了,但一直有種模糊的感動的殘留,讓我覺得應(yīng)該再看一遍。前不久看到有人羅列表現(xiàn)90年代國企改制工人下崗的作品,將這部電影也劃了進來。和聽戴錦華講《鋼的琴》一樣,我發(fā)現(xiàn)自己當年看的時候完全沒注意到它居然有這樣一個背景,于是重看的念頭又強烈了一點。
昨晚吃完飯終于翻出來重看。像和很多年沒見面的朋友重逢,看完頭兩場戲就放心了,還是原來那個人。就像導(dǎo)演自己說的,他不是在創(chuàng)作,只是從龐大的記憶庫中撿拾起了一些曾經(jīng)真實存在過的瞬間
20190501 《八月》
彼時我的心里還未起庭院
拍文藝片難,容易故作艱深。拍回憶性自傳難,容易堆砌啰嗦。拍青少年難,要么臆想天真,要么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這部片子把這幾個元素消化得挺好,難得在細節(jié)很多的情況下不顯得繁瑣。導(dǎo)演在幾個方面花了心思塑造簡潔感:1、黑白畫面,把吵吵鬧鬧的色彩都過濾;2、減少臺詞沖突,電影里小雷家人之間,即使起了沖突,也沒有安排大篇幅的爭吵,常常是沖突的苗頭剛一出來
12歲的夏天,童年馬上就要結(jié)束了,青春期即將來臨。
12歲的夏天,最后的無知,世界將以新的方式出現(xiàn)在眼前。
12歲的夏天和很多個童年的夏天一起,用同樣的蛙叫蟬鳴,用同樣刺眼的陽光、冰涼的河水、綠色海洋似的苞谷地,構(gòu)筑起我的童年記憶。
童年時的我,就像電影里的孩子一樣,時時刻刻跟隨在大人的身后,對世界的理解全靠大人的嘴。不假思索,無憂無慮,一切就像伊甸園。12歲的夏天過去后,一切就都不一樣了。雖然對世界還是不能理解,但是心中充滿了好奇和前去探索的欲望
晚上一個人去看《八月》,影院稀稀拉拉幾個人,哭了好幾次??吹胶诎诅R頭前,曇花開了,楊爺爺給小雷在曇花旁邊照相,其他好幾個鄰居都說要來照。
小時候住家屬院老房子,我們家陽臺上也有一盆白曇花。在那兒住了十年,只開過那么一次。也是好多人專門來看,稀奇得很。
我家住頂樓,三樓。有棵老黃角蘭樹剛剛夠到窗戶,拿根晾衣桿兒就可以掏花。我有次放學回家,站在樹下聽我爸在陽臺上彈琴,雪絨花雪絨花,斷斷續(xù)續(xù)的。大家還沒弄飯,下午四點過,整個院子安靜得只聽得到琴聲。
老院子里,家家戶戶都種花。馬蹄蓮,繡球,燈籠花,山茶,還有一排老桂花樹。夏天晚上大家都習慣在壩壩頭乘涼,我們小娃娃藏貓兒,大人就擺龍門陣。一樓右邊的伯伯最喜歡跟退休干部講改制,買斷工齡。聽求不懂。
一樓左邊的張婆婆喜歡我,每年馬蹄蓮開第一朵都送我耍,一會兒手就腫了,過敏。有一陣我的癖好是摘山茶花骨朵,天天帶一伙跟班兒橫掃院子里的山茶樹,后來被一個婆婆逮現(xiàn)行,說等了我好幾天了,也手心遭罪。
夏天太熱了,睡覺熱得背心打濕貼在涼席上,蚊子嗡啊嗡的。半夢…
《八月》是于2017年上映的一部黑白文藝片,由張大磊自編自導(dǎo),結(jié)合自身生活體驗創(chuàng)造出自傳色彩強烈的童年夏季時光。影片格調(diào)清雅,敘事平淡,用平實的藝術(shù)化電影語言,追憶1994年的八月生活。不難看出,影片并未有太高的社會性的追求,更多的,是來自高度個人化的對過去集體記憶的回憶,而這種回憶,是碎片式的詩意回憶,給我們營造出了一種,讓后代都會懷念的靜美、憂愁的意境。
一、 舒緩的節(jié)奏
即便是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觀看《八月》,也會懷疑自己是惺忪著的,是睡意朦朧的,但又不能夠真的睡去
“八月”孔維一新作,沉在水底的建筑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