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沒有對白的電影,因為它所要表達的東西恐怕簡單的臺詞已經(jīng)無法承受。
它講的是人的物化嗎?那么不如去讀馬克思的《資本論》。
它講的是人生無意義嗎?那么不如去讀薩特的《存在與虛無》。
它講的是人性泯滅的社會嗎?那么不如去讀魯迅的《狂人日記》。
那它究竟講的是什么?我們先看看這部電影的名字:El Empleo。意即:雇傭人生。有的人將它翻譯成:人性。不過我覺得翻譯成“人性”太過主觀,反而窄化了這部電影的主題。
這部電影其實是中性的,并非“悲觀”也絕非“樂觀”,而是如鏡面一樣直觀的將這個世界的縮影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了觀眾的眼前。但人類畢竟是感性動物,看過之后難免會心生悲戚。就像你站在懸崖邊的一塊石頭上,哪怕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如何信誓旦旦地跟你說:“放心,你是不會掉下去的!”但是你依然無法戰(zhàn)勝你的恐懼,無法不去預演掉下懸崖的那一幕戲。沒錯,這部電影對于我們來說——就是懸崖邊上的那塊石頭。
[img=2:C]站在人生的懸崖邊上[/img]
我們其實一直都站在那塊石頭上,自人類有文明以來,自始自終…
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人類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分工結構,一種更有效的社會生產(chǎn)方式。本片就剛剛的問題做了大膽的設想,人們在社會中各司其職,除了人的嘴不能當水龍頭噴水,眼睛不能當鏡子,身體不能當便池意外,衣架,桌子,椅子,代步工具…..這些都能用人工代替,很明顯,這里的人們都清楚自己該干什么,當?shù)首拥臎]有當桌子的想法,當衣架的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落地燈,不僭越,也不去改變,這樣的生活固然高效,準確無誤,稱得上是高效率的社會生產(chǎn),但是,社會從來不是因為完美而進步的,是因為那些曾經(jīng)讓人煩惱的缺點----公務員辦事效率慢,推銷員滿嘴跑火車,商人缺斤少兩,教師誤人子弟等等。有了這些問題我們才會反思,去想解決辦法,去改善。如果社會需求得到飽和,社會問題無人思考,就會出現(xiàn)片中的問題。人與人之間幾乎毫無交集,這也是為什么片中沒有關于愛情的展現(xiàn),僅僅是從一個如今所謂的屌絲男的生活來展現(xiàn)這個荒唐的社會。人們各自滿足于自己的工作崗位,滿足于自己的生活,即使是一塊人體地毯也能搭人體代步車,沒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
毀掉一首歌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它設為鬧鈴。同理,無論是高配蘋果11 Pro里響亮的雷達聲,還是老舊電子鬧鐘尖銳的滴滴聲,在一個擁抱美夢的清晨,將一位搬磚者拉回現(xiàn)實的聲音都是萬惡之源。
擾人清夢的聲音意味著不被自己支配的一天開始,爛攤子要收拾,歷史遺留問題要解決,還有接踵而至的困難在敞開懷抱。
阿根廷獲獎短片《El empleo 雇傭人生》中的禿頭油膩男主人公,面無表情地按掉鬧鐘時,大概也是這么想的。
曾在一些推文上看到關于平行世界與腦洞大開的角色互換插畫。
在歷經(jīng)了漫長的蟄伏與醞釀之后,人類追求自由的激情終于在18世紀的西歐如初升的朝陽般噴薄而出。法蘭西打著自由與平等的旗幟,高奏著馬賽曲,踏著時代脈動的節(jié)奏,掙脫了君主的、教會的、行會的、封建的等等一切的束縛人的枷鎖與羈絆,在血與火的激情中將獨立、自由、平等的理念深深地銘刻在每個有教養(yǎng)的西歐人心里。
據(jù)說,他們已經(jīng)建立了這樣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的根基不再是神秘莫測、令人敬畏的、被教會壟斷的God,更不是某個家世顯赫、位高權重的世襲領袖,這個世界不過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世界,是我們每個人平等地參與、辯論、博弈、爭取并相互妥協(xié)的結果,自此,亞里士多德的偉大理想終于跨入了現(xiàn)實的大門,人之偉大的本性在于人是政治的動物,亦是“語言”的動物。(阿倫特很深刻地點明了政治與語言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理性與對話才是搭建現(xiàn)代世界的真正根基與平臺。
據(jù)說,私有制、市場、自由競爭、有限政府、人權等等這些就是獨立、自由、平等、個性的根本來源,也是其根本保障。亞當?斯密就是這樣認為的,人的本性固然是自私自利的,但這似乎也…
【雇傭人生】這樣有好有不好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