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杰依·瓦依達“戰(zhàn)爭三部曲”: 火焰帶來的是自由還是死亡?
@笑獨行[編評]
1.《一代人》(Pokolenie, or A Generation, or Eine Generation, or Une Fille a Parlé, or Sukupolvi,戰(zhàn)斗的青年一代,波蘭,1955)
早期二戰(zhàn)青春題材經(jīng)典。波蘭電影之父安杰依·瓦依達(Andrzej Wajda)早期代表作“戰(zhàn)爭三部曲”其一。1943年華沙猶太人起義前后,初為成人、還透著青澀味的主人公受青年抵抗組織首領姑娘的吸引拉著與自己同樣年青的工友伙伴參加了波蘭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抵抗運動
瓦伊達的冷峻與溫情
載于《國家人文歷史》2014.7月上
安杰依.瓦伊達第二部電影《下水道》的歷史背景,是發(fā)生于1944年的波蘭起義。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一部分,由波蘭流亡政府支持和發(fā)動的這次起義并不是單純的針對納粹德國的一起武裝反抗,它還有另外一個政治目的,就是搶在蘇聯(lián)紅軍之前解放華沙,以避免被后者占領和操控的命運。
在這個背景之下再來看這部電影,就可以清楚地體會到,作為故事主場景的城市下水道,不僅僅是抵抗軍艱難求生的一段路程,而是整個波蘭國家命運的一個縮影和寫照,無論是慷慨赴死還是忍辱偷生,都是一次讓人難言愉悅的抉擇。
雖然名義上被稱作“戰(zhàn)爭三部曲”,但瓦伊達的電影里涉及戰(zhàn)爭的場面非常有限,相對于那些更加外化的炮火和廝殺,瓦伊達更愿意將鏡頭對準更加隱蔽的人物內(nèi)心,因為一場戰(zhàn)爭的起源,說到底不過是兩個或多個冰冷利益集團的角力,戰(zhàn)爭的悲劇性最終都會被分散到每一個個體身上。
電影…
為什么我看時覺得很搞笑,這一隊昏頭昏腦地亂轉(zhuǎn)的人。
在這種苦難生活中,仍然能夠微笑的人,太可愛了。
面對一點點新鮮空氣或者陽光,綻放出可愛的微笑的人。
我知道面對這種戰(zhàn)爭片不應該這樣笑,可確實難想象這一隊人的勇氣,如此鎮(zhèn)定。不像其它的逃難者,在崩潰中度日。唯一的一名瘋掉的音樂家,也是非常鎮(zhèn)定地瘋了,太鎮(zhèn)定了!
下水道里的逃亡生活,也許是缺氧,缺乏睡眠,饑餓,疲憊,令人們無法思考,面對恐懼也不再恐懼,渾沌著的求生狀態(tài)。
相信自己不會這樣容易死掉吧,或者已經(jīng)在每天都有人死去的事件中對死亡麻木了
這樣的不自由,卻一樣有歡笑,簡單真率的快樂,拋棄一切身外之物,同胞們的友誼,最簡單的感情,沒有任何掩蓋。
是一部令我們這些自由的人們?yōu)橹畡尤莸纳羁屉娪啊?/p>
“下水道”全程炸裂!十二年前的記憶(2005.08)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