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鮮支
從年前到年后,我已經(jīng)在家里過了好幾天“吃飯+麻將”的日子。除夕夜和年初一也就這樣過去了。
這些年只感覺年味越來越淡,對過年的盼望比起小時候要少多了。不知道真的是年味本身變淡了,還是我們的口味變重了?
從年三十開始,看著電視里主持人置身事外地介紹著各地的年俗;看著歡慶的節(jié)目年年雷同,只是把金猴換成了金雞;看著氣派的歌舞和冷颼颼的笑話滾動播放……我忍不住又重溫了一遍2016年英國BBC拍攝的紀(jì)錄片《中國新年》。
在外國人的鏡頭里,我再一次找到了濃濃的年味兒
《中國新年之回家》
春運(回家),全家福,北京站紅帽子,冬泳,哈爾濱的冰雕城堡,北京郊區(qū)的打樹花,廣州回鄉(xiāng)的摩托大軍(姜粥),本命年(穿紅),云南金絲猴(傈僳族)。
印象最深的是打樹花,那種美麗比煙花更動人
《中國新年之團聚》
(新年前)
北京后海滑冰
春聯(lián)裝飾
理發(fā)(忌諱新年理發(fā)死舅舅)
鮮花 昆明花卉占全國70% 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市場(花瓣無斑點,顏色艷麗,葉子很新鮮)
(除夕夜)
鐘樓 銅鐘除夕夜12點被敲動108下(大鐘模型用油和蜂蠟)
用三天每天一集看完了最新的BBC紀(jì)錄片《中國新年》。前兩集拍攝的很好,以幾位不同的外景主持人在各地深入介紹體驗中國人是怎么過新年的及為了新年整個國家政府在后臺的努力運轉(zhuǎn)展開的中國春節(jié)??吹萌苏媸亲院栏杏蜕?。背景音樂是很典型的英式中國風(fēng)。
中國紅紅的熱鬧的景色、家人的團聚、背后政府強大的運轉(zhuǎn)再從中融入了中國的傳統(tǒng)習(xí)俗,給外國人幾乎是全方位的介紹中國新年。片中哈爾濱冰城,北京打樹花和第二集片尾北京城夜空的煙花真的讓人很感動。
但是第三集我?guī)缀跏强爝M看的跳過了HK,拍攝的略倉促。可能是想從香港這個中英都有影子的城市拉近中英觀眾的距離感,但是拉近不了我的認(rèn)同和歸屬感。雖然選擇錄制的城市相對數(shù)量較少,但總體是一部很不錯的紀(jì)錄片。
對了紀(jì)錄片中講到打樹花是最后一位傳承人,其實不是啦。在cctv9《太行山處過大年》紀(jì)錄片里有專門介紹各種各樣的煙花和打樹花哦。[img=1:C][/img]感慨祖國的地大物博,為生為中國人而驕傲。
暫時看了第一集,首先捋一捋線索,中間穿插評價。
首先紀(jì)錄片講了機場的春運,除了一般的空鏡,比較出彩的點是:①介紹了機場幫忙搬行李的小紅帽服務(wù)(10元一次,一般一趟運行李60多公斤)②中間穿插了一個故事:一個國外工作的女性帶著一家人回國,國內(nèi)有帕金森的父親、哥哥一家。這位女性讓孩子畫了一幅全家福送給帕金森的父親,重逢的場景很感人。
而后也探訪了列車控制中心,主持人很適時地問控制中心工作人員看的圖中,一根根線代表什么。
第二個場景轉(zhuǎn)到了摩托大軍。兩個老外主持人體驗式地試吃了“驛站”提供的姜粥,還體驗式地去了煮粥志愿者“粥嫂”家學(xué)煮粥,學(xué)的過程中有小朋友圍觀,兩個老外主持人會適時地說一點“好奇寶寶在圍觀我們”之類的話,讓整個紀(jì)錄片很有趣。而后串場是讓老外派放自己做的粥,讓摩托大軍評價。其中一個老外提出跟一位摩托大軍人士回家過年,老外就接上現(xiàn)在春運交警很嚴(yán)格,自己沒有中國的駕照不能跟著去,最后老外是上了警車跟著摩托大軍回鄉(xiāng)。(此處有點高大全,而上警車跟著摩托大軍回鄉(xiāng)好像有點扯)
第三個場景去…
劇情本身沒什么想評論的,但是這并不是BBC出品的
新華社去年3月的報道中稱:
“為響應(yīng)中宣部、國務(wù)院新聞辦有關(guān)“2016年春節(jié)文化走出去”要求,著眼于提升中國文化傳播輻射力及文化交流親和力,五洲傳播中心精心制作、推出了這一電視系列片?!?br>很不喜歡媒體這樣打著BBC的名號宣傳
《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質(zhì)量保證!傳播學(xué)視角下的跨語境傳播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