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40年前的空戰(zhàn)電影真是有種特別的趣味,在完全沒有電腦技術輔助的前提下想拍攝國家規(guī)模的老式飛機空戰(zhàn),真是考驗特技效果人員的想象力啊。這些在樸素的機械與手工操作下完成的激烈畫面散發(fā)著濃郁的機械朋克氣味,搭配上以螺旋槳為動力的老式飛機在天空中翱翔,真是很完美的組合。
看完正片看花絮,才意識到原來這部電影的背后原來還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首先,花絮收錄的兩段影像,都是昆汀塔倫蒂諾和恩佐·卡斯提拉里的對話。為什么這兩個人會扯上關系呢?有一種說法是恩佐·卡斯提拉里在某種意義上是昆汀的老師。而且,DVD封面上還標明“From rhe director of THE INGLORIOUS BASTARDS”,這是卡斯提拉里1978年導演的電影《戴罪立功》的美版命名(原名是意大利文,卡斯提拉里是意大利人),今年奧斯卡的大熱門,昆汀的《無恥混蛋》從命名到劇本,很大的程度就是在向這兩部電影致敬。難怪花絮里看到塔倫蒂諾跟卡斯提拉里說話時候興奮得手舞足蹈呢,人家是老頭子的粉絲啊。
很小的時候看的,具體幾歲已經(jīng)忘記了。后來又看了好幾次,當時只記得幾個場景,敦刻爾克大撤退,空戰(zhàn)中飛行員的雄姿,電影中的男主角英俊,女主角美麗。以及貫穿整部影片的那首激昂的進行曲,我不知道這首曲的名字,但是每當想起該片都會哼哼幾聲。
雄渾戰(zhàn)爭場面,驚險詭異間諜戰(zhàn),正反面的男女主角令人刻骨銘心的愛情,哦。仿佛該有的元素都有了,那個年代,尤其特效很差的年代,能夠把電影拍成這樣吸引人,我覺得真的是一部很不錯的影片,哪怕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抹去它的色彩。
寫到這里
這部影片80年代就在央視播出過,所以印象極深。影片大部分其實是以德軍特工視角為主的諜戰(zhàn)片。不過后面諜戰(zhàn)情節(jié)沒有印象,倒是開頭的敦刻爾克撤退一段記憶猶新,而且從各個角度來看,迄今還沒有更好的描寫敦刻爾克“奇跡”的影片出現(xiàn)。記得90年代初期,央視剛剛推出《軍事天地》節(jié)目時,有一期介紹敦刻爾克大撤退,還用了這部影片的鏡頭。
最近很喜歡看老片,象什么《東方快車謀殺案》、《兩個人的車站》、《辦公室的故事》、《啦,還有這部電影,以前應該是看過的,可全忘了——不應該啊~
真喜歡這個電影名,翻譯的棒極了!
不過,最好奇的是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居然會合拍一部二戰(zhàn)時期英國的片子?怎么想都好玩~
看過之后,我才明白原來吸引我的除了電影名,還有本片的配音演員,都是老上譯廠的金嗓子啊,那些熟悉的聲音歷經(jīng)多少年也不會陌生和褪色~
現(xiàn)在說說內容吧,當然有那個時代電影的印記,但有一個敗筆卻不得不提及——
一直以來,一部電影的成敗取決于很多因素,但我認為有一個因素是最基本的,不能被回避和抹殺,那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是非觀!是非觀混淆的電影拍得再絢爛也是沒有說服力的!
比如這部電影,二戰(zhàn)題材的電影誰是誰非已經(jīng)很明確,可本片的編劇偏偏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一個德國間諜哪怕他感情和同情心再豐富,他也是非正義的一方,編劇實在不該把大量的筆墨重抹在他身上~雖然藝術高于生活,可它也是來源于生活的
《倫敦上空的鷹》:渾水摸魚+關門打狗,不是《不列顛之戰(zhàn)》
笑獨行解題
《倫敦上空的鷹》(La Battaglia D'Inghilterra, or Stukas über London, or Battle Squadron, or Eagles Over London, or Kotkat Lontoon Yll?,意大利、法國、西班牙,1969,1986-中國)
二戰(zhàn)間諜題材永恒經(jīng)典彩色片。意大利導演恩佐·卡斯提拉里(Enzo G. Castellari)代表作。1940年,由少校領銜的德軍突擊隊趁敦刻爾克大撤退之亂冒險滲透,潛入倫敦破壞RAF雷達系統(tǒng),智勇雙全的英軍上尉因部下一個班被殺而窮追不舍,終得組建特別連全力搜捕,卻不料敵人已被自己請進家門……其間穿插上尉與空軍美女中尉的激情愛欲以及心懷感恩的德軍上尉與美女間諜的悲劇命運。德軍渾水摸魚的滲透與英軍關門打狗的反滲透。單刀直入,驚險幽默,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張刺激。其間表現(xiàn)大撤退和不列顛空戰(zhàn)的場面亦頗壯觀精彩。弗雷德里克·斯塔福德(Frederick Stafford)、弗朗西斯科·雷保(Francisco Rabal)、艾弗琳·斯特沃特(Evelyn Stewart)、特雷莎·吉姆佩拉(Teresa Gimpera)等主演
倫敦上空的鷹:敦刻爾克的奇跡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