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觀影006#
很久沒看文藝片了,看的時候居然覺得有點悶,尤其在追尋真相一段,對于上帝視角的我來說,我覺得它有點冗長,那時代入影片中,感受是非常復(fù)雜的,一方面希望俄狄浦斯王不要知道真相,這樣罪惡和苦難就不會降臨到他頭上,另一方面卻希望他快點知道真相,這樣就不會一直處于對真相渴求的煎熬中。
和影迷們討論很多,大多數(shù)觀點早已忘記,印象最深的是有位朋友,在大家都對這個影片贊賞有加時,提出了他對這部影片的批評和思考。我很認同這位朋友的行為,不一樣的意見很重要
有一句挺火的非主流名言,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赐暧X得這句話簡直放屁。俄狄浦斯的故事算是很經(jīng)典了,電影的處理方法盡可能地多表現(xiàn)人物本身及其心理變化,電影開頭父親看著孩子的眼神或者說看著情敵的眼神,讓人想起武志紅的巨嬰國,弒父總有其歷史社會心理上的合理性。神經(jīng)病般的打斗也算是一種心理表現(xiàn),叫得挺瘆人的。
夢與命運,詛咒與真相,藝術(shù)與現(xiàn)實,與出走對應(yīng)的,并不是歸來。
一切都很清楚了,不是命運強加的!
悲劇的根源是源于對預(yù)言的恐懼感。如果當(dāng)初女王對預(yù)言采取一絲懷疑的態(tài)度,也就不會被巨大的恐懼感侵蝕做出殺害兒子的決定。不過就當(dāng)時時代背景及宗教信仰如此艱深之不可動搖地步,這種預(yù)言就仿佛是天眼。讓他們無法不信的!這就似乎更說明了命運之必然性,也解釋了因果律的存在。。
再假如,俄狄浦斯沒有孜孜不倦地探尋真相,或許最終會是happy ending。就如阿波羅圣地的先知所言“不想不被知道即不存在,想被知道即存在”。
就俄狄浦斯而言,他其實是個自尊心很強同時又是一個對事實真相具有執(zhí)著探究精神的人。從開始在科林斯被小孩嘲笑和侮辱之后,在內(nèi)心埋下的想要知道真相的因子,就不顧一切的想要解開內(nèi)心的疑惑。在阿波羅圣地沒有得到答案卻聽到了可怕的預(yù)言,可想而知,自尊心那么強的他是該有多痛苦啊,因為無法面對在科林斯的父母,所以帶著滿心的恐懼和不安開始漂泊。途中又恰逢生父的隊伍,因受不了被拉伊俄斯的驕傲屈辱,又一時沖動殺害了他。一切的悲劇正式開始。。
最后,生母的自殺讓他一度奔潰自毀雙眼。讓自…
精分第一講,課后觀影記錄。
對“俄狄浦斯情結(jié)”的耳聞基本和對弗洛伊德的了解的一樣早,但對俄狄浦斯王的經(jīng)典劇本卻只了解個故事梗概,高度濃縮為四個字“殺父娶母”。前幾周的心理劇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排演的時候加入了伙伴們各自的很多元素多少有些出入,能搞來影片一看希望能有些更原味的調(diào)調(diào)【喂,你把導(dǎo)演的潛意識放到哪里去了,電影還不是他嚼碎了再吐出來的=。=
Anyway,片頭瞥見了大師的名字,更是耐著性子往下看了。【古典精神分析學(xué)有把俄狄浦斯分為十二個階段,我就按照這個階段劃分把觀影感受寫一寫吧~
1、被拋棄
現(xiàn)代。
開篇用場外鏡頭描繪了屋內(nèi)的接生情景,孩子出生后先是只看到了和母親的互動,甚至不能稱之為互動:母親把嬰兒放在草地上的餐布上,便和女友們跑去更遙遠的地方嬉戲,只留下一頂白色的帽子飄落于餐布旁邊。又從嬰兒的視角拍攝,看到了母親的腳、和其他人遠去的背影、綠樹、草場。嬰兒仰面,不安地在地上舞動。
接著父親出場了(我一度以為這只是個衛(wèi)兵什么的),在母親和朋友們進屋之后,父親嚴(yán)肅地佇立在嬰兒車旁,長久地…
《俄狄浦斯王》電影劇本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3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