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張藝謀憑借《老井》奪得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影帝,也在那一年,他與高倉健相識。
兩人約定合作,于是有了后來的《千里走單騎》。
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不是講關云長,關云長只是在電影中以戲中戲的形式出現,雖然主人公跟幾千年前的過五關斬六將沒有任何關系,但卻因為這出戲,主人公也走了一次單騎,從東京到云南。
高田剛一(高倉健飾)與兒子之間有隔閡,十幾年無話。有一天女兒打來電話告知兒子身患肝癌不久與世,帶來了兒子之前拍攝的作品。在視頻中,剛一得知兒子在云南想看一次由李加民唱的儺戲《千里走單騎》而未得。于是,剛一打算在兒子彌留之際去中國云南將這段戲拍回來,一來滿足兒子的一個心愿,二來彌補這么多年來對兒子的虧欠。
來到中國之后,才發(fā)現李加民已經因故入獄,三年之后才能出來。身邊人不解,誰唱不是唱呢?更何況是面具戲,戴上面具其實全都一個樣。但只有剛一知道,兒子當年只跟這個叫李加民的人有約,李減民李除民差一個字都不行。剛一大可拍一出別人的《千里走單騎》回去給兒子,兒子也不一定能看得出來。
真正的量身定做。
傳說高倉健讀了劇本之后,十分感動,完全可以想象,他讀到的都是自己。而高倉健與張藝謀的摯友關系,也由此奠定。
電影里沒有交代的情節(jié),到高倉健的生平里都能獨到——深深的悔罪之心,對妻子的巨大歉疚,從《鐵道員》一路延續(xù)過來。這位眼神深邃的獨行者,把在生活中積聚的巨大的情感,都融入到了自己的角色中,兼職已經難分彼此。
更為令人震驚的是,每一個角色的影子,似乎也都不斷地融入他的靈魂中去。拍過200多部電影的高倉健,可想是擁有怎樣豐厚內心的一位老人。
于是張藝謀給他設計了一個溫馨的結局,希望幫助這位孤獨的老人走出背負多年的心結。然而,是否真的走出來,只有當事人能知道了。
另外,當時的高倉健已經臨近80,本來將《千里走單騎》定為他的關門之作。但是幾年后與北野武等人合作,再次出演《給親愛的你》。
看來這個孤獨一生的男人,還是沒能放不下。
楊曉林-原載《電影新作》2006年第2期。
《千里走單騎》自放映來好評如潮,在票房上大獲豐收。在日本一個國家就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截至2006年1月3日,全國票房突破2200萬元,是近年來國產文藝片票房取得的最好成績,也是張藝謀由叫座不叫好的商業(yè)大片《英雄》和《十面埋伏》后,回歸文藝片路線的成功之作。影片在保持張藝謀電影一貫風格的同時,又有所創(chuàng)新,給觀眾以“熟悉”的“陌生感”,可以視為張藝謀電影的常規(guī)之變?!?br>常規(guī)之內的變化
在《千里走單騎》中
老謀子還算不錯,俗話說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玩完了商業(yè)大制作后的他居然開始走向回歸。千里走單騎雖比不上老謀子顛峰時期的作品,倒也算是觸底反彈的中興之作。張導的高倉健情節(jié)是我看片之前比較擔心的一點,還好他并沒因此用力過猛,全片的張力控制得很好,除去一些稍微過頭的煽情,沒有太大的起伏,有一種精致小品的韻味。故事很精簡,這在當今電影導演發(fā)散思維沒得上限的潮流中,保留這一個簡單的故事,很是難得,感動是必然的。
對農村非專業(yè)演員的控制能力老謀子可謂輕車熟路,那種把握群眾純真的一面確實比較牛,語言真實,直白但比紀錄片細膩得多,這種界于真實和藝術之間的點琢磨起來很有趣味。
當然高倉健的表演是很到位的,可惜的是部分臺詞稍微過多,觀眾并不是笨蛋,憑高的演技很多地方的臺詞顯得很多余,那種欲說還休的感覺很有力量。
拋掉了殘酷,去掉了鋒芒,平靜而又精致的紀實電影。老謀子在瘋狂了幾把之后終于回到自己的本份,倒也沒有荒廢了手藝。這也證實了老謀子確實不適合拍某些類型的片子....
周二北京影院半價,去看了向往已久的《千里走單騎》。如我所料這片子正是我所喜歡的那種,語言不多,情感溫馨的電影。四、五次的笑,七、八次的哭,很能體味那種情感,也反省自己的親情中是否也有這樣的遺憾。讓我想起了父親,那個曾經生我、養(yǎng)我、離開我、傷害我,讓我煩惱、讓我哭泣、讓我悲傷……的人。
他是不是也曾經想去為我做些什么?不,我了解他。他不會的,也許他偶爾會后悔,但他有新的生活,或許已經不像他當年想象的那樣好了。因為生活是現實的,絕不會如你想象的那般。你已經開始抱怨了,讓你藕斷絲連,牽腸掛肚的女人,現在竟然說她傻。這不是很諷刺嗎?根本就是生活中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因為他的離開,生活漸漸感覺到幸福,我是欣慰的。只要好好的與母親相伴就好。因為我的孝順,媽媽便覺得天下的孩子都應該這樣,知道別人家孩子不這樣,便很氣憤。我開導她說,很多孩子都是那樣的,一別以為誰都像我這樣孝順,氣憤什么呀?沒事兒自己偷著樂吧。
我很理解那種面具下哭泣著的感覺,曾經得我就是那樣,那樣的孤單
手頭有一張《新京報》,是二十二日中午去首都時代影城換晚上七時《千里走單騎》的票,回來時在地鐵站里買的??赐辍肚Ю铩返牡诙熘形绶接袝r間翻看,里面正有一版是對編劇鄒靜之的訪談。
鄒靜之談到,他之所以能在眾多候選編劇中勝出(據他講,國內的編劇沒有不盼望跟張藝謀合作的),是因為他解決了“一個日本老人為什么來中國”的問題,也就是為整個故事提供了推動力。
這似乎證實了我的猜想:張藝謀的創(chuàng)作團隊是先對故事后面的華彩部分有了構想,再回頭去尋整個故事的緣起。再極端一點想
千里走單騎:驚喜連連!老謀子果然是攝影師出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