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題材的電影很多,但多是文學、音樂和美術,對于法學院的師生來說,這是個難得的佳作,尤其是看看三十年前的哈佛法學院的精英們是經受怎么樣的歷練和洗禮的,同類題材在韓劇《哈佛戀人》也有涉及。
paper是指對社會競爭有興趣和野心的人,按照傳統(tǒng)的認可,能夠獲得精英標簽/高收入/遠大前程的資格。但它也僅僅是一種資格,生活質量的一種可能,不代表它能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在這場競爭中失敗的Kelvin若能放棄角逐,去換一種方式生活,未嘗不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而決定參加paper角逐的男主Hart,他有足夠的天賦和足夠的努力,若沒有像他那樣艱辛地努力過,就不要學他折紙飛機的最后一幕吧。他真正從參與角逐的菜鳥蛻變成超脫角逐的高手。就如教授的女兒所說
男主因為幫教授做研究而錯過了和教授女兒的Cape之行, 超市里兩人爭執(zhí)。教授女兒的一長段話點明主旨。我把對話摘錄如下:
Hart: “ We could go to the Cape next weekend.”
Susan: "We aren't going anywhere."
Hart: "I, uh, wish you wouldn't treat me like this. I haven't had a decent meal in four days. I haven't had any sleep. Look, he tested me, I failed. I worked so hard on that goddamn paper. Well, he may flunk me! "
Scott Torow 在其名作《哈佛新鮮人》中曾這么寫道:自1817年創(chuàng)立以來,哈佛法學院的畢業(yè)生憑借無與倫比的學術資源,造就了美國法律的成長與發(fā)展,在學術與實務界都有著無以復加的影響力。如果說世界的中心在美國,那美國的中心在哈佛,而哈佛的中心則在法學院。因此,作為一部影史上少有的全面、生動地展現(xiàn)哈佛法學院新生學習、生活的電影,《The paper chase》自上映以來就一直是那些夢想著進入HLS的學子們所必看的經典之作。
影片以一個哈佛教室的空鏡頭緩緩拉開大幕。新生哈特錯誤地以為在合同法的第一堂課上,金斯菲爾德教授應該會輕松地聊一聊課程概況與自我介紹??墒遣黄堁孕Φ慕鹚狗茽柕乱簧蟻砭忘c中哈特回答案例,哈特一臉茫然。于是金斯菲爾德便用“蘇格拉底”教學法給哈特來了個下馬威,課后精神崩潰的哈特在廁所狂吐不止。
所謂的“蘇格拉底”教學方式,大概的過程是:教授出其不意,在課堂上抽點一名同學,通常會叫他開講當天的案例,把當天事項做個摘要報告。然后充當“蘇格拉底”角色的教授會針對報告窮追猛打
這個電影其實是假勵志,真放棄。
Bell的幾百頁筆記在從樓下扔下來給Ford的時候隨風飄散。
Hart費盡心思,甚至跑去圖書館禁區(qū)查老師的資料,只為成為踴躍發(fā)言,成績很好的那類學生。但在期末考試后,老師也沒有記住他的名字。而他的成績也被自己扔進了海里。
真如Susan所說,成績單,畢業(yè)證書,結婚證,遺囑只是一張紙嗎?
別人為了那張紙花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搭上了健康。
其實最難的不是得到那張紙。而是得不到的時候,也選擇不放棄生活。
人生的活法有很多種。
學習/工作也不是生活的全部。當然
“力爭上游”paper chasing man isn't chasing paper only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9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