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以前的香港,是演藝圈的黃金歲月,大家把作品當理想來拍,長得不夠高大的就拍英雄片,迷戀傳統(tǒng)文化的就拍武俠片,感情細膩的拍街坊鄰居們家?,嵤?。向往肝膽相照的友情,一不小心就拍成心心相印的基友片。那時候的演員都兢兢業(yè)業(yè),唱念做打一應(yīng)俱全,片刻也不馬虎。銀幕上的俊俏小生和玲瓏美女依依纏綿,片場布景就像最初的劇院,雖然簡陋粗糙,心底那一點真誠卻足以托起一切。
那時候的導(dǎo)演、制片、演員、燈光、造型、布景都認認真真把一行這當做一份工作。
《難兄難弟》拍在97年,彼時羅嘉良才剛35,簽約TVB以后10多年來也只是接演一些二三流的角色或者大反派,那么多年的苦捱苦做,片場的NG,鏡頭里看不到臉的背影,臺前幕后那些努力和感慨,我想他一定不比劇中的李奇少幾分??措娨暲锬贻p,俊朗,濃眉大眼,穿著一套淺色西裝衣冠楚楚,打扮得近乎油頭粉面的羅嘉良,這其中有多少他自己的影子?又有多少是呂奇的影子?
戲里的故事發(fā)生在70年代,那是個樓上樓下鄰里街坊都透著濃濃暖意的歲月,大排檔的燒鵝瀨味美量足
李奇:“在香港,先敬羅衣后敬人,一定要具備十大條件,才可以算是一個標準的香港人——第一,一套西裝;兩種性格:一個忠、一個奸;三種新式裝備:手表、打火機、墨水筆;四句英文:HELLO、YES、NO、GOODBYE;五成洋化;六竅皆通……”
謝源:“不是七竅嗎?”
李奇:“剩下的就是一竅不通嘛。還有啊,七彩生活;八面玲瓏;九分滑頭;十足風度。
李奇對謝源說的十大標準真實地反映時下社會需要的人格模板,然而這樣一個看起來比任何人都世故圓滑的人,卻總是差一點點。
他曾耍了一點小聰明
這劇應(yīng)該可以算是標準的雙生雙旦的片子了,翻唱的幾首歌曲也都很好聽,難兄難弟,蝶兒雙雙,情花開,莫負青春,望兩望笑一笑,姑娘十八似花嬌。
喜劇的內(nèi)核是悲劇。
李奇悲慘的一生,從小原生家庭復(fù)雜,嗓子又受了傷,星途不順,臨時演員到配角,一路摸爬滾打,好不容易紅了卻因為得罪小人而聲名狼藉,與寶珠相愛卻不能相守,下半生隱姓埋名,混跡于市井,不計前嫌接濟昔日朋友,好在編劇最后還有點良心,讓他攢了不少錢,千萬富翁至少衣食無憂吧,不過卻不是他最想要的。
最經(jīng)典的一幕,是謝源去南洋找到阿珍,向阿珍求婚時,阿珍的眼神。
至今仍對那一幕記憶猶新,感覺看過很多電影、電視劇,但能用眼神對臺詞的演員真不是太多,梁朝偉算一個,沒想到這個“阿珍”也做的很到位。戲份、臺詞雖然很少,但一個眼神,足以包含千言萬語。
我仍覺得,阿珍在謝源心中的地位是無可動搖的,甚至超過芳芳。阿珍和芳芳是不同類型的女孩子,阿珍集美麗、癡情、溫柔、體恤、內(nèi)斂、矜持、善良等優(yōu)點于一身,只可惜她和謝源有緣無份。
“難兄難弟”最好的港劇喜劇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