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看關(guān)于推薦經(jīng)典心理學和有關(guān)天才電影的一個帖子,看到了關(guān)于《心靈捕手》的評論,旁邊的附言這樣說,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欽佩于年輕的馬特達蒙和本阿弗萊克的非凡才華,但是現(xiàn)在這兩人越老越不中用!
認識阿弗萊克是因為多年以前的那部肥皂劇商業(yè)片《珍珠港》,將二流的愛情故事加入一段震驚世界的軍事事件,還運用了大量的高科技,使得這部影片票房一般但還算出名,還賺走了不少男女青年的眼淚,阿弗萊克也因為此片而被廣為人知。其實,阿弗萊克早在1998年就和馬特達蒙一起相約自編自導電影《心靈捕手》,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由此以后,這兩人的好萊塢之路貌似都有些尷尬,阿弗萊克演了《珍珠港》以后并沒有什么大放異彩的表現(xiàn),貌似還有一部《記憶裂痕》可以勉強長臉,馬特達蒙由于《諜影重重》系列也還算光彩,但是平凡的長相并沒有給他在好萊塢的花花世界有更多的關(guān)注。
我只給了三星,并不是因為這部片子不好,不是因為懷疑阿弗萊克的才能,也不是因為不夠精彩,而是實在不太喜歡這樣題材的電影,一介小女子,確實對政治沒有過太多的興趣
如果說沒有說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會以為這只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好萊塢故事。但這確實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還成了一個典型的美帝國主義個人英雄的傳奇故事。我也想吐槽說我們的地下黨人在敵占區(qū)營救同志的成功案例多了去了,但是這始終是不同的。第一,這是一次真正的跨國營救行動,而且單槍匹馬。第二,這次行動極富創(chuàng)意,不是在擁有好萊塢的美國肯定不會實現(xiàn)。用拍攝電影作為幌子,看似多么兒戲的想法,但現(xiàn)實成功了。ARGO一個虛假的電影名字,出現(xiàn)在另一部成功的電影中并作為片名,將被永遠銘記。
當然電影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劇本的巧妙構(gòu)思,表現(xiàn)力也相當重要。細品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個很乏味的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初,畫面感看上去就很陳舊。加上全程靜默行動,沒有火爆的槍戰(zhàn),甚至沒有肢體打斗。天啊,這是一個多么平靜的故事啊。但是,前面部分的電影制作部分被表現(xiàn)得十分有趣。最后那段逃脫戲又被渲染得十分緊張,張力十足。制作水準相當有功力,好故事要有個好的對象來說,不然就毀了,我們再也不知道ARGO是什么了。
1963年,為建設一個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維國王發(fā)起了以農(nóng)業(yè)和土地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很快讓伊朗成為全球第九大經(jīng)濟體。但是,腐敗也像瘟疫一樣肆虐開來,“從荷蘭買花,法國買礦泉水,地中海買野味,非洲買水果”,權(quán)貴集團的荒淫和貪婪激怒了普通民眾。與傳統(tǒng)手工業(yè)密切相聯(lián)的巴扎(波斯語“集市”)商人對工業(yè)化分外恐懼,開始利用他們手中不受政府控制的龐大資金支持反國王的力量。1979年,由于美國的遲鈍和軟弱,愈演愈烈的革命迫使巴列維下臺,流亡國外15年的霍梅尼終于等到了機會,拉開伊斯蘭革命的帷幕。
1979年10月22日,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病,伊朗的反美浪潮益發(fā)高漲,強烈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11月4日,憤怒的伊朗大學生和民兵占領(lǐng)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扣為人質(zhì)。曠日持久的伊朗人質(zhì)危機,成為震驚世界的頭號新聞。
為營救這些人質(zhì),美國至少展開了兩項行動,一次是被稱為美國特種部隊作戰(zhàn)史上最大噩夢的鷹爪行動,還有一次是中情局(CIA)大獲成功的“假電影、真救人”行動。2012年
“逃離德黑蘭”睡不著啊,睡不著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