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段的歌舞片場景,大段的黑白片過度,大段的朗誦臺詞,大段的對經(jīng)典致敬,喧嘩的《一步之遙》匆匆落下帷幕,在這場年底賀歲檔中敗下陣來。大量觀眾評論說看不懂,說姜文太自戀,說隱喻太晦澀,甚至有人說看到睡著,有人不得不提前離場,一邊倒的評論如同浪花迭起,壓倒了新的觀眾想看的熱情,壓倒了院線排片的熱情,哪怕國民老公出面對罵都幾乎沒有激起新的看片熱潮。這部片子甚至沒有炒冷飯的《一代宗師》3D在文青圈引起的反響大。而我卻在看過后獨獨難忘。
熱鬧的場景,多變的拍攝手法,加上姜文奇幻的氛圍制造,很容易讓人眼花繚亂。不同的是有些人看到了會笑,有些人看到會哭,而大部分人既沒有被笑點打到,也沒有被淚點打到。而我的全程的又哭又笑,直到最近聽到了周杰倫的《鞋子特大號》才明白為何。偶像就是這樣記載你的青春,那么遠,又那么近。在你身邊的人走了又來了又走了的反復(fù)中,他一直在那里唱著歌。就像你坐著列車前行,身邊的一棵樹、一根電線桿都在不停地變換,但遠處的山,放佛一直在那里,跟著你往前走
姜文的上一部《讓子彈飛》票房大熱,姜文的上上《一部太陽照常升起》票房慘淡,于是,我覺得姜文的這一部《一步之遙》拍成這樣評論兩極分化嚴重的片子,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么一個有情懷有才華的人,在《讓子彈飛》這種只講故事,不怎么講理想情懷的片子大賣之后,必然會找機會找回場子,不說玩弄一下觀眾,也會憋著一肚子壞水拍片子,您不信他敢這么干?那好吧,他就這么著把《一步之遙》拍出來了。
其實整部電影,只看開場第一場戲,就全都明白了。先是武七武少帥的特寫,這貨在那灰暗的小房間里嘚吧嘚,隨著鏡頭拉開,馬走日碩大的一只手托著臉的背影出現(xiàn)在銀幕左側(cè),這可就有點似曾相識的意思了。等姜先生一開口說話,那硬憋著的沙啞嗓音和似曾相識的臺詞,就更讓我心里有了底,之后,鏡頭中出現(xiàn)了穿著黑西裝,胸口別著紅玫瑰,一會撓撓胡子,一會用無名指撓撓頭發(fā),在陰影中說話的馬走日,還有他身后泛著黃色光輝的百葉窗,得了,這不就是《教父》的那場戲嗎?更難得的是,姜文把老教父懷里的貓換成了只雪白大兔子
《一步之遙》承載了很多姜文個人的風格印記,是一件獨居匠心藝術(shù)品,而藝術(shù)原本就是直覺的表達,它需要個體去感受,而不是去理性分析出一個千人一面的結(jié)論。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是怎樣的美,到底好在哪里,誰能準確還原創(chuàng)作者的初衷?如果一千個人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也就只是那么一個哈姆雷特,那么他也不可能被人津津樂道數(shù)百年。眾多電影倒是被數(shù)千萬人看了,感受出奇的一致,細思恐極,讓我想起鴨綠江另一邊的人民......這里,且不談電影是為了娛樂還是肩負使命,見仁見智。
在中國,很少文藝作品能起到如此的效果,就是引發(fā)人的思考。負責任的作品,它只是幫忙傳遞,怎么消化,消化成什么樣您自己來,《一步之遙》是這樣。它讓我想起曾經(jīng)編劇課最后一堂課老師給的提醒,劇作究竟要給觀眾什么?德國戲劇家貝爾托·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 seffekt),倡導(dǎo)“間離手法”,讓戲劇與觀眾保持距離,保持思考,培養(yǎng)觀眾的思考能力。這不該被評價為創(chuàng)作者的自戀及自以為是
一步之遙:2014推薦,你以為可以操縱這世界,其實只是被這世界所操縱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