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人基本包場地看了這個影片,周五剛上映,但排片量不高。
故事創(chuàng)意是有的,回憶式直面調查式真想解剖,因為是主旋律類型片,結局其實可以猜到,看點就在于演員的演出和故事節(jié)奏把握和展現方式了。
但整體看下來,有以下幾點可以寫寫:
* 編劇還是挺給力寫了個好故事,戰(zhàn)爭那些段落的演員演出也是最好的亮點,剖析真相過程中的部分細節(jié)提示導演也是處理得挺好的;
剩下的我就只想吐槽了...
* 面對面質問調查的戲份段落,應該是張力展現的著力點,可是那節(jié)奏把握還有張力全開時的演出,都太直接和夸張了,有點生硬和缺乏過渡的感覺,認為導演應該可以再好點把握吧。
* 當然也沒辦法,因為那個那個調查員的角色,實在是太TM讓人跳戲了??!這個角色的設定也許是“年輕人不懂真實戰(zhàn)爭卻依仗調查權力裝牛X失敗,后來還是牛X發(fā)現真相然后成長的熱血好青年”吧,真的一點好感都沒有!
* 調查員只會裝很牛X,撅起那嘴巴以為特爽歪歪的自我良好的感覺,激動起來的大喊大叫很厭煩,有沒有!
* 而且這位調查員的演員的演技,我實在覺得太浮夸了
只是戰(zhàn)爭的繭讓電影賣相不好,但是其實故事 確實能算上不可多得的珍貴蝴蝶。大多的思維被固認為發(fā)生在抗日大背景下的電影就是主旋律,
就是雷劇,就是歌頌的,而這部確實剖析生死關頭的人性,能活的機會留給自己還是別人?自己看見的是守口如瓶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自保?真相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人性是哥殼子還是熱著的?
首先給本片的劇本點個贊,故事非常好。其實電影的劇情并不算新鮮,敘事結構就是典型“羅生門式敘事”,用回憶的方式多條線索平行敘事。而故事內容可以參考當年丹澤爾·華盛頓和梅格·瑞恩主演的《生死豪情》,我國的《集結號》其實有點這個意思,但偏差的比較大。故事講述抗戰(zhàn)時期,一個連護送一名受傷的首長突圍遭遇埋伏,失敗,首長被殺,全連幾乎全軍覆沒。多年之后,首長遺體被發(fā)現,頭顱上的子彈頭顯示是在很近的距離內被射殺,與當年證詞“被流彈擊中”不符,從而展開調查,當年現場健在的還剩四個人,每個人說的故事都不一樣......
當年黑澤明改編芥川龍之介的作品《羅生門》絕對是神作,的戲劇沖突是由它獨特的敘事形式與結構來產生的。沖突存在于四個不同敘事層次之間,即通過四個不同的敘事層次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來實現影片的戲劇沖突。電影不同敘事層次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任何一個敘事層次不是對敘事的補充,而是為影片敘事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這種模式被后世用了無數遍,連張藝謀的《英雄》也是如此
題材下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揮空間,被調查員近距離擊殺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