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格勒原來叫彼得格勒,是沙皇時期頗有現(xiàn)代意識的彼得大帝硬生生在一片荒蕪的海邊沼澤建立的城市,為紀念列寧而改名的。二戰(zhàn)時期是德軍三路進攻中最北一路的目標。圍而不打,以饑餓、疾病、空襲作為武器來對付防守堅固的城池,解放戰(zhàn)爭中解放軍在東北長春也用過,城內(nèi)最終死亡人數(shù)也在數(shù)十萬以上。德軍所向一般披靡,所以這種攻城在二戰(zhàn)中并不常見。這也反映出德軍當時雖處于鼎盛但已有強弩之末的疲態(tài)。這種攻城方法是一種極其野蠻的方法,因為是以大量的平民死亡為代價的。圍城一方的殘忍不用多說,守稱一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百姓大量死亡而不投降,不管對錯善惡,至少也是很不人道的行為。
戰(zhàn)爭只是背景,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戰(zhàn)爭狀態(tài)下的愛國。一個蘇俄內(nèi)戰(zhàn)中白軍的女兒,放棄國外優(yōu)越的記者生活,冒者別當作間諜的風險,隱姓埋名自愿留在缺食少藥的列寧格勒,這份愛國情懷的確很高尚。當然,她似乎也割舍不開對幾個小朋友和大朋友的愛。但無論這愛有多高尚,我卻無法理解。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無私的高尚的愛我越來越懷疑。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生命的顏色,也許本是血紅色.
你呼吸的,在你長眠之后將永遠是俄國的空氣.人終歸還是心向著祖國的,我想這大概是無法去解釋,僅僅是人類本能的體現(xiàn)。
而我慶幸的是 我親愛的小尤拉,你終于成長為一個強壯,勇敢的大男子,不再是那個柔弱得已經(jīng)站不起,因為營養(yǎng)不良而奄奄一息的12歲象棋神童,亦熬過了躺在第三層的舊閣樓,廚房火爐邊等待入眠的過程,哪怕你生命的延續(xù)是源自她的犧牲。
每人每日僅135克的白面包,大雪紛飛地多在外坐一會兒便再動不了,街邊是已經(jīng)喪失人格的男人狂笑著用刀切尸體的人肉食用,警局報空襲警報的工作人員餓保持著坐的姿勢死在廣播邊。可最痛心的不該是餓死的人們,而是那些已經(jīng)喪失希望的人們,那些甚至要求讓德軍進入列寧格勒以獲得食物,持著蒼白無力的希望以為德軍由飛機上落下的降落傘所裝滿的確實是蜜糖。
每當我再看到希特勒的小山羊胡子,仿佛見了卓別林,不是搞笑的感受,卻是難過。小時候看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大家都在笑,唯我留下淚來。是因為沒有聲音罷,且他夸張的動作表情只是讓我愈覺得像個小丑,便莫名地憐惜起來了
長期饑餓給人帶來的折磨原來這么kb。。
德軍營養(yǎng)師按人均需要熱量計算圍城至餓死大半人所需時間的思路xe而qd..不過他似乎忘了他們自己也要吃面包的,這樣恐怕圍城方需要的能量要多很多倍吧(不過也許因為沒有平民所以需要的少些?or士兵需要的能量比平民多幾倍?)
逃出生天的女主毅然回去照顧別人家的倆小朋友真是令人意外和感動,但是考慮到她爸爸是前朝的大將還跑回正在艱苦作戰(zhàn)的俄國真是不作就不會那啥啊,想回家啥時候回去不行呢,或者要是想在艱苦的戰(zhàn)時支援祖國那您也多帶點兒物資啊。。從這個角度說本片適合家長拿來教育小盆友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早晨看新聞云:菲律賓當?shù)貢r間10月30日23時55分在首都馬尼拉一家醫(yī)院出生的一名女嬰成為世界第70億個人。這名女嬰名叫丹妮卡·卡馬喬,出生時體重不到2.5公斤。世界是喜是悲不得而知,我想她的父母是滿懷歡喜和溫柔的, 無疑!
周六佳片有約放《列寧格勒》,斷斷續(xù)續(xù)地看完(實不忍認真看)。被困883天,150萬人死亡!那150萬人誰不是父母的孩子或孩子的父母?為了一個或幾個心態(tài)、人格扭曲的人一個城市就搭上150萬條生命。不可謂不慘烈!
“總有一天我們會燒光所有的書籍、家具、地板------”女主人淡淡地說著。極冷之地無煤無柴、無水、無電、食物短缺。
涂著口紅的兩個女人 , 翩然起舞。似要舞向世界的終點。
兩人并排而臥,談?wù)撝鯓用牡购徒捣腥?!很美!就如人世中的驚鴻一瞥,那一瞥就足以抗衡人生的苦寒與蒼涼。
以為是很老的片子了,陰郁、暗沉、苦寒,一星兩星的亮色很快就在其中湮滅-------卻不知是去年的新片。是啊,在那般痛楚中浸漬過的民族,該會永遠記住。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理性
點開這個片子,我還以為是激烈的戰(zhàn)爭片,然后發(fā)現(xiàn)主角是兩個女人,結(jié)局是兩個女人都死了,最主要的劇情就是她們聯(lián)手拯救了那位連他親媽都已經(jīng)判定他注定會死的病弱的擅長象棋的孩子。而這最主要劇情的主要部分,兩個女人都回到饑餓的列寧格勒后,發(fā)生了什么,電影里沒有,你只能去想象。
圣母現(xiàn)在在中國已經(jīng)不是什么好詞了,可是這部電影里面出現(xiàn)了一群圣母,著名女歌劇演員,在饑餓城中,八克拉鉆戒被偷,被偷去換一盒罐頭都不計較了,只希望對方活著。還有德國軍隊里的男圣母,為了良心的安寧,喝著酒
電影如此感人,以至于無法忘懷,生命在戰(zhàn)爭槍炮和飛機的轟炸下,如此脆弱和渺小,饑餓令人已經(jīng)盲目將印制“糖”的炸彈當食物,鉆戒只換回一個罐頭;而生命又是如此偉大,為了祖國、為了民族、為了責任或是為了一句承諾,民兵被槍推上前線,老人最后拾起了槍,勇敢地去面對犧牲,母親把活的希望留給女兒,女記者因自己對尤拉的承諾再次回到列寧格勒。
可能電影有過于煽情之嫌,但無疑蘇聯(lián)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是偉大的,堅忍、頑強,在最后所有人團結(jié)著,并非為了政黨或是其它,為的是民族和民族的未來(那些孩子們,未來國家的建設(shè)者)而戰(zhàn)斗。反觀,抗日神劇已淪為笑柄,因它脫離了實際,被用作喜劇或是某種麻醉藥品來消費。
【列寧格勒】經(jīng)典!一場為生存而戰(zhàn)的戰(zhàn)役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