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
舞臺劇《驢得水》自2012年上演后,一共出了將近20個版本。由原版編導周申、劉露執(zhí)導的是2012年和2016年兩個版本,基本只是更換演員和舞臺編排,劇本臺詞都沒什么改變。2016年上映的電影版《驢得水》依然由周申、劉露導演,故事主線也沒有變化,但是情節(jié)、臺詞等等細微之處做了很大修改,看得出來編劇為舞臺劇《驢得水》的電影化做了很多工作。
2012、2016和電影版全都參與的唯一一位演員是飾演張一曼的任素汐,她同時也是舞臺劇和電影版共同的主題歌——《我要你》的演唱者,為本劇付出很多。2012版飾演美國慈善家羅斯的孫博、飾演周鐵男的富冠銘、飾演佳佳的陳星分別參與了2016版第一輪和第二輪的演出。電影版召回了2012版的兩位演員:飾演特派員的韓彥博、飾演銅匠(舞臺劇版為鐵匠)老婆的王堃。舞臺劇版鐵匠說的是山東方言(?)繞口令,電影版銅匠的演員阿如那是蒙古族,他說的是蒙古語。
劇中人物的名字全部來自于周申、劉露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朋友。其中裴魁山是出身中央戲劇學院的舞臺劇導演和作家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最后不死個把人,那么這電影如何能夠讓人記住它?
<圖片3>影片中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校長雖然有自己的理想?yún)s又貪圖名利怕被揭穿;
鐵男雖是個東北漢子卻有一顆柔軟的心:他深愛著校長的女兒;
老裴喜歡一曼卻因為內(nèi)心對一曼的鄙視始終不敢對外透露;
一曼表面放蕩內(nèi)心卻有自己的尊嚴和底線。
就這么四個知識分子,卻栽在了一個銅匠的手里。
有的人就是牲口,比如銅匠。
有的人還不如牲口,比如老裴。
有的人是人,卻一步步被逼成了牲口,比如鐵男。
有的人看似放蕩,卻最有擔當,比如一曼。有的人自以為是圣人,卻第一個走錯路,比如校長。
最后一曼自殺,讓我心里松了一口氣,總算有人真的解脫了。
佳佳和鐵男的教科書式辯論(爭吵)別扭至極,道理講的用力過猛。
至于最后那句話,可以不用去看,畢竟政治正確,永遠是最正確的。
我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呀。恩,沒哭,只是心里真TM堵得慌。
【一曼:自由】電影剛開始沒出幾個鏡頭,就覺得:咦,這姑娘演的真自然,流暢不刻意,隨意得跟走錯片場似的。開頭的幾個葷段子讓我覺得這姑娘真是大膽,坦蕩的讓同樣身為姑娘的我臉上有點掛不住。同時也暗暗給這個電影下了個惡趣味喜劇片的定義,畢竟之前沒看過話劇。
剝大蒜那一段,一曼是真美呀,一個能把干枯的蒜皮當成下雪的姑娘,內(nèi)心該是多么浪漫與純真。她身姿妙曼,總是一身旗袍襲身,愛聽音樂會跳舞,心靈手巧會做衣裳,連清唱都那么好聽。
她活的明白,面對裴魁山的告白,她知道自己不甘束縛,輕飄飄地說出那句“你覺得我是那個能跟你過一輩子的人嗎?”,并決定和裴劃清界限,不再招惹。
一開始以為之前她在城里受過很大的傷害,以至于才有了后來在三民小學時的毫不在乎,“這種場面我見的多了”。后來發(fā)現(xiàn)我錯了,自己只不過同樣用這個時代世俗的眼光看著一曼。一個前衛(wèi)的人,一個追求享受樂活的明白的人,不想被圈養(yǎng),只想自己活得簡單快樂,如此而已。
看完驢得水全程都沒有笑,覺得是挺諷刺的劇,看完了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但實在不算喜劇吧?張一曼的瘋和死都挺突兀的,因為這樣她也挺可憐的。但是確實不覺得像之前看的影評說的女權主義啊。。裴老師是狹隘人渣小人,但是對銅匠她確實是傷害第三方婚姻利益感情曖昧最后還罵人是牲口,一句自言自語對不住不足以洗地吧?追求的自由有時候也是破壞別人的利益和真情,注定不能達到。
如果是男的,睡了人妻,情感曖昧,弄得別人真情日夜思念,最后還噴人家就是母狗。。不也挺賤么。。
只是不至于瘋和死而已。
昨天看了《驢得水》心里滿滿的感慨。壞環(huán)境里長大的人,每一個都注定是悲劇。
很多人同情一曼,我想說出來混必定是要還的,你沒想到的是周圍看似比你干凈的人會比你更壞,一曼有一股真實的單純在那個虛偽的社會確實難能可貴但是單純并不值得同情。
里面的人除了銅匠老婆每一個都變了,不是鐵匠老婆多高尚,因為她本身就處在社會最底層沒有人會真的在乎她變成什么樣。最人心寒的變化就是銅匠,學到了知識分子的虛偽浮華的表面卻沒有學到精神修養(yǎng)
“驢得水”卜冠今新作,看了這些被刪減的戲,有助于減少跳躍感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09.html